发仪真投宿山寺壁间见向伯恭留题因和其韵
百年功利要深思,力屈才殚悔恐迟。万斛行船今足矣,千寻凿石古无之。谋疑箕子陈洪范,放□周公岂我欺。安得使轺虚采纳,免将无益害三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追求功利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深思熟虑,以免付出过多的努力却后悔莫及。如今我们已经取得了足够的成就,就像航行在宽广的大海上一样,然而,古人的辛劳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我们应该参考古人积累的智慧和经验,不断改进和成长,而不是被虚无的东西所迷惑。希望我们能够保持谦虚的态度,充分吸取各方面的意见,避免在做无用功的同时浪费时间。
去完善
释义
《发仪真投宿山寺壁间见向伯恭留题因和其韵》这首诗歌是宋代诗人廖刚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以下是针对这首诗中较难理解的字词的注释:
1. 发仪真:意为从仪真出发,仪真是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苏仪征。
2. 投宿:在旅途中临时借宿。
3. 山寺:寺庙,这里指的是在山中的寺庙。
4. 壁间:墙壁上,这里指在寺庙的墙壁上看到向伯恭留下的题诗。
5. 和其韵:按照原诗的韵律重新创作一首诗,表示对原诗的尊重和回应。
6. 百年功利:形容长久以来的功名利禄。
7. 要深思:需要深入思考。
8. 力屈才殚:形容体力耗尽,才智用尽。
9. 悔恐迟:后悔恐怕已经来不及了。
10. 万斛行船:形容船只庞大,能载重万斛。
11. 千寻凿石:形容开凿山石的高难度工作。
12. 古无之:自古以来就没有这样的事情。
13. 谋疑箕子陈洪范:引用古代贤人箕子的智慧来思考问题。
14. 放□周公:周公旦曾放出言论,这里的“放□”可能是指言论。
15. 岂我欺:难道是我自己欺骗自己吗?
16. 安得使轺虚采纳:如何才能让使者不虚此行,有所收获。
17. 无益害三时:不要让无益的事情耽误了农时。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劝诫世人百折不挠的坚毅精神为主题,生动表达了作者面对困境时的坚定信念和远见卓识。首句“百年功利要深思”点明了人们在生活中追求功利的现实问题,而接下来的诗句则阐述在努力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具备坚定的信念和毅力,还要善于分辨并避免无谓的损失。同时,诗人提出了积极的思想观念:无论遇到何种困难,只要勇往直前,总会取得应有的成就。最后,借周公告诫世俗之人,告诫他们要有坚定的信念与智慧,以免无益之举伤害到国家和百姓的生活。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该诗名为《发仪真投宿山寺壁间见向伯恭留题因和其韵》,创作于北宋末年。这一时期,中国历史正处于大变革的前夜,政治局势动荡不安。诗人廖刚本人在年轻时曾经担任过南宋的监察御史,因直言进谏触怒皇帝被罢官,晚年归隐田园。
在这个特殊时期,廖刚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感受到社会的风云变幻和人生的无常。在山寺投宿时,他看到向伯恭留下的诗句,有感而发,用诗歌记录下了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对时代的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