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雨中喜君仪要温老希圣同见过二首 其一

标题包含
雨中喜君仪要温老希圣同见过二首 其一
萧萧山寺雨,漠漠暮云寒。 不恨麻衣薄,深愁酒盏干。 离披花刺眼,容易雪冲冠。 要客能相遇,宁辞湿锦鞍。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郭祥正(1035年-1113年),字功甫,一作功父,自号漳南浪士,又号漳南溪隐。北宋时期文人,祖籍西蜀,徙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 郭祥正出身贫寒,但勤奋好学,才华横溢。他于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萧萧山寺外烟雨蒙蒙,暮云黯淡寒气袭人。 不必抱怨衣物单薄,更忧心酒盏空空。 鲜花盛开让人眼花缭乱,雪花飘舞轻易覆盖帽顶。 若有佳客能在此相逢,湿透马鞍又何妨?
去完善
释义
1.萧萧山寺:即江苏萧县附近的山寺。萧山县是北宋时期的一个县,现位于中国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 2.麻衣:指粗麻布所制的衣物,此处喻指衣着简朴。 3.离披:形容花朵凋零、凋谢的样子。 4.刺眼:在诗人眼中显得过于引人注目。 5.容易雪冲冠:指的是因气温较低,头上所戴的帽子被雪花覆盖,但此处的“容易”并非指容易的意思,而是诗人为了诗句音韵和谐而故意为之。 6.要客:有贵宾之意,这里指尊贵的客人。 7.湿锦鞍:马鞍沾湿,形象地描绘出天气状况。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山间的小雨为背景,描绘出一幅宁静而略带寒意的景象。诗人通过“萧萧山寺雨”和“漠漠暮云寒”的描述,营造出一种孤独而凄美的氛围。在诗人心中,这种孤独并非消极,而是带着一种恬淡与宁静,展现出诗人的豁达与从容。 诗人接下来的描述转向了自身的感受,“不恨麻衣薄,深愁酒盏干。”诗人并没有因为穿着单薄的麻衣而感到寒冷,反而为酒杯中的酒将要喝完而担忧。这两句诗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即使生活清苦,也能从中寻找到乐趣。 紧接着,诗人通过“离披花刺眼,容易雪冲冠。”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感慨。花儿散落在地上,刺入眼帘;雪花飘洒在空中,仿佛要冲掉头上的帽子。这两句诗既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也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无论是盛开的花朵还是纷纷扬扬的雪花,都在短暂的生命中尽情绽放,不为世事所扰。 最后,诗人表达了与友人相聚的渴望,“要客能相遇,宁辞湿锦鞍。”只要有友人相伴,即使雨水打湿了华贵的马鞍,也不会令人感到遗憾。这句话体现了诗人珍视友情,愿意为了友谊付出一切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雨中喜君仪要温老希圣同见过二首 其一》是北宋时期诗人郭祥正所作。 在公元10世纪至11世纪的北宋时期,文人墨客们常以诗酒歌会的形式交流思想、抒发情感。当时社会重视儒家教育,科举考试制度推动了文化的普及与交流。这一时代背景下,郭祥正作为一位勤奋好学的诗人,仕途通达,历任州县官员,在此期间写下了大量描绘自然风光、描绘人生感慨的诗篇。 在郭祥正的人生旅途中,他曾担任过一些地方官职,见识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对故乡的眷恋、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都成为他诗歌创作的源泉。这首《雨中喜君仪要温老希圣同见过二首 其一》正是他在这类场景中抒发心中情感的佳作。诗中体现了作者诚挚的情感和深厚的友谊,也反映了当时士人阶层对社会现象的关注以及家国情怀的体现。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