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一百六十九首 其一五七
秋云卷尽见晴空,瘦耸西湖千万峰。
水鸟树林南宕寺,老胡曾未到其中。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秋天云彩散尽露出晴朗天空,瘦削的山峦矗立在西湖周围。
水鸟在树林间飞翔,寺庙隐匿在南边的山谷中,老的胡须却未曾涉足其中。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偈颂:即佛教中的禅诗或四句诗,用于表达深奥的佛理。
2. 一百六十九首 其一五七:这是第一百六十九首诗的第157首。
3. 释智朋:作者的名字,是位僧人。
4. 秋云卷尽见晴空:指秋天的云朵散去,露出晴朗的天空。
5. 瘦耸西湖千万峰:西湖周边的群山峻岭,形态各异,看起来挺拔峭立。
6. 水鸟树林南宕寺:描述了南宕寺周边的自然风光,有湖泊、树林和水鸟等。
7. 老胡:对古代胡人的尊称,这里可能指的是诗人自己或者某位与诗人为伴的僧人。
8. 曾未:从未,表示一次也没有过。
9. 其中:指诗中提到的南宕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景色中的西湖美景。诗人以"秋云卷尽见晴空"开篇,形象地描绘出秋天的天空湛蓝、云彩舒卷的壮丽景象,为接下来的描绘西湖美景作了铺垫。
接着,"瘦耸西湖千万峰"一句中,“瘦耸”一词,生动地展现出山峰的峻峭与傲然挺立的形象,“千万峰”则表达了湖光山色的壮观和数量众多。诗人从整体上呈现了西湖的美景,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雄伟壮观。
诗中还提到了“水鸟树林南宕寺”,这表现了西湖周边生态环境的丰富多样性,有鸟有水,有树有寺,一幅和谐的画卷展现在眼前。然而,接下来的一句“老胡曾未到其中”却让人眼前一亮。“老胡”指代禅师或僧人,这句意思是这位老僧曾经没有去过这样美丽的景色之中,或许是表达了诗人的一种遗憾之情,觉得美景未能共赏。但另一方面也传达了人生无常,应珍惜当下的感慨。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西湖景色的细腻描绘,传达出诗人的感叹与领悟,使读者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心境的豁达和生活的哲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偈颂一百六十九首 其一五七》是宋代诗僧释智朋的一首诗篇,此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11世纪至13世纪的宋朝时期。
释智朋,生卒年不详,号老胡,又号秋碧,他是南宋时期著名诗僧。他在佛教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尤其擅长以禅意入诗,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他的诗作在当时备受推崇,不仅体现了禅宗的修行精神,也展示了诗人独特的才情和哲学思考。
在这一时期,宋朝正处于繁荣与动荡并存的时期。一方面,科举制度的完善使得士人阶层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文化艺术达到了高峰;另一方面,外族入侵、政治腐败等问题困扰着国家,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释智朋作为一名僧人,既感受到了佛法修行的妙谛,也对世间的苦难有所体悟。这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深邃的哲理和对生命的关爱。
在这首诗中,释智朋通过对“菊”这一象征的描绘,表达了他对人生和世界的独特见解。他以菊花自比,表现出超凡脱俗的品质和高洁的品格。同时,他也通过这一形象传达了禅宗修行中的“平常心”理念,即无论面对何种境遇,都应保持内心的平静与超脱。这首诗篇正是释智朋在这个特殊时期所展现出的深刻洞察力和坚定信念的体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