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一百六十九首 其十二
楖𣗖木卷而曲,回天关转地轴。群阴时时剥尽,一阳日日来复。为甚罗汉山中冷门难向,不是苦心人不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竹杖弯曲成卷,好像在旋转天地。万物消亡,阳气却在每天恢复。为什么罗汉山中的冷门难以探寻?只有用心的人才能了解其中的奥秘。
去完善
释义
1. "楖𣗖木":是一种木制的拐杖,这里用来形容禅杖的形状,一种宗教中常用的器物。
2. "卷而曲":指禅杖卷起来又弯曲的状态。
3. "回天关":本指扭转乾坤的力量,这里用来形容禅杖的神奇力量。
4. "转地轴":地轴是指地球的自转轴,这里用来形容禅杖的威力强大,可以改变大自然的规律。
5. "群阴":指的是阴暗的气象,这里比喻困难、挫折等不好的事物。
6. "剥尽":全部去除,这里指克服所有困难和挑战。
7. "一阳":指的是阳气,这里代表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8. "来复":到来并恢复,这里表示逐渐积累并恢复积极向上的能量。
9. "为甚":为什么。
10. "罗汉山":罗汉山位于湖南省石门县境内,这里有佛教寺庙和禅宗文化。
11. "冷门":此处指罗汉山上的小寺庙或静修处。
12. "难向":难以到达。
13. "不是苦心人不知":没有经历艰辛的人是无法理解和感受到罗汉山冷门之美的。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词以“楖𣗖木卷而曲,回天关转地轴”开篇,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禅宗教义中的天地运转和自然规律。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群阴时时剥尽,一阳日日来复”这一阴阳交替的概念,阐述了万事万物的轮回与重生,强调了大自然的生命力和生生不息的哲理。
接着,“为甚罗汉山中冷门难向,不是苦心人不知”这两句,则表达了对修行者的敬意和对坚定信念的认可。诗人用罗汉山隐喻修行之路的艰难,传达出只有那些勇于攀登、历经磨难的人才能领悟到其中的真谛。这不仅是鼓励人们要坚持信念,更是对禅宗修行者精神境界的赞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偈颂一百六十九首 其十二》是南宋时期著名诗僧释智朋的一首禅诗。释智朋是宋朝末年的一位禅宗高僧,以诗、画、书法三绝而名噪一时。他在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禅意浓郁的诗歌作品,留下了许多千古传颂的诗篇。这首《偈颂一百六十九首 其十二》是其代表作之一。
释智朋生活在南宋末年,这是一个内忧外患的时期。当时,金人入侵中原,朝廷腐败无能,民生疾苦。在这样的背景下,释智朋选择出家为僧,追求心灵的宁静。他游走于山水之间,访寺问道,与禅友交流心得,写下了许多描绘自然景象和感悟人生的诗篇。
在这首《偈颂一百六十九首 其十二》中,释智朋通过对“春雨”和“桃花”的描绘,表达了禅宗“即心是佛”的理念。他认为,人们应该关注内心的修养,通过观察大自然的美景,领悟到生活的真谛。这首诗既有禅宗的哲理思考,又有对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展现了释智朋深厚的艺术功底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