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猿
挂石攀云日半斜,乱山深处饱烟霞。
香林月满僧归去,啼落春风几树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挂在石头上,攀爬在云端的日子已过去一半,乱石遍布的山中生活让我饱尝了烟霞的味道。月光洒满树林,僧人踏上回家的路途,春风吹过,花儿纷纷飘落。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挂石:指的是在石头上行走,这里形象地描绘出山路的陡峭难行。
2. 攀云:形容爬山的艰难程度,云朵仿佛就在眼前,可以伸手触摸到。
3. 日半斜:太阳已经偏西,说明诗人游览的时间已经是下午。
4. 乱山:描述山脉层峦叠嶂的景象。
5. 饱烟霞:烟霞是指山林间的雾气,饱是充满的意思,这句话是说诗人置身其中,被雾气环绕。
6. 香林:指生长着芬芳树木的山林。
7. 月满:月亮升到了天空的最高点,此时正值夜晚,表示诗人在山林中待到很晚才离开。
8. 僧归去:寺庙中的僧人结束了一天的活动,准备回住所休息。
9. 啼落:指啼哭声使得花瓣飘落。
10. 春风:春天吹拂而过的风。
去完善
赏析
《观猿》是南宋诗人陈允平创作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作。诗中描述了作者在观猿过程中所见的景象,并通过对猿猴、山林、僧人及花朵的描绘,表达出诗人的观察与感悟。
首句“挂石攀云日半斜”展现了山间峰峦陡峭的景致以及猴子在岩石间穿梭攀爬的场景。通过“挂石”和“攀云”这两个动作,形象地描绘出了猴子敏捷灵巧的身姿。而“日半斜”则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意味着观猿的过程持续了一定的时间。
第二句“乱山深处饱烟霞”表达了诗人在山中逗留时看到的繁茂植被和缭绕的云雾。“乱山”象征着群山起伏的美景;“烟霞”则代表着山水之间的薄雾和阳光投射下的霞光。通过这两句,诗人将观猿的背景设定在一个远离尘世喧嚣的山野环境中。
接下来的两句“香林月满僧归去,啼落春风几树花”主要描绘了傍晚时分寺院的景象。“香林月满”描述的是静谧的夜晚,月光洒在弥漫着香火的树林里,给人以宁静致远的感觉。而“僧归去”则表明诗人所在的寺院到了结束一天活动的时候,僧人纷纷回到住处。最后一句“啼落春风几树花”将画面转向树木,描绘了枝头的花朵随风飘落的美景。这里用“啼”来形容花落的声音,既体现了春天的生机,又流露出诗人对生命美好转瞬即逝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描写观猿过程中的所见所思,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索。诗句中的描绘和情感相互交织,使读者能领略到浓厚的诗情画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观猿》是南宋诗人陈允平的一首描绘动物生活的诗篇。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晚期,即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在那个时候,中国正处于社会动荡、政权更迭的时期,陆游、辛弃疾等诗人积极抵抗外敌入侵,发出豪放激昂的呼声。而陈允平则与之不同,他选择了观察自然、寄情山水的道路。
在那个时代,陈允平因遭权臣排斥,命运多舛,远离朝廷,隐居于江南水乡。在这段时间里,他闲暇之余开始大量观察和描写大自然。在诗人眼里,青山绿水间的猴群犹如人世间的纷扰争斗,一切都在大自然中找到和谐的韵律。他通过观察和体悟,形成了对生活哲理的独特见解。
至于诗中所提到的"观猿",既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界动物的关爱之情,也暗含了对国家政治风云的关注。通过对比猴子们争抢水果时的热闹场面以及临水自照时的恬静心境,诗人含蓄地揭示了当时南宋朝廷内部的矛盾与纷争,以及自己对身处其中的无奈与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