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缥缈红妆照浅溪。
薄云疏雨不成泥。
送君何处古台西。
废沼夜来秋水满,茂林深处晚莺啼。
行人肠断草凄迷。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离别的行者心如刀绞,眼前那片萋萋芳草更添几分迷茫和忧伤。

去完善
释义
行人:旅途中的人;肠断:形容极度悲伤;草凄迷:草木繁茂且带有一种迷茫感。

去完善
赏析
全词以写景开篇,“缥缈红妆”一句既点染出送别环境的幽静雅致,又暗含人物情绪的隐约起伏。随后“薄云疏雨”进一步渲染氛围,为后文的离愁铺垫基调。下阕转入具体的送别场景,“废沼”与“茂林”形成鲜明对比,一静一动之间凸显自然生命力的延续,同时也反衬出人的离散无常。“行人肠断草凄迷”则直抒胸臆,将离别的痛苦推向高潮,余韵悠长。整首词情景交融,意境深远,语言清丽而不失厚重,充分体现了苏轼婉约词风中的深沉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浣溪沙》是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词,创作于公元1085年。这一年对于苏轼来说意义非凡,他经历了被贬谪黄州的坎坷人生,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敏锐洞察力感受到了生活的点滴美好。这一时期,苏轼的心灵得到了净化,人生观发生了深刻变化,对人生的理解也更加深沉。
在宋朝时期,虽然表面繁荣,但由于社会矛盾、政治斗争等问题不断出现,人们的生活并不平静。尤其是苏轼所处的时代,新旧党争尤为激烈。他在这样的背景下,既要面对政坛的风云变幻,又要时刻维护自己的道德情操。这种复杂的环境,使他的作品中渗透着深刻的哲理思考和对人生价值的热切追求。
在这首《浣溪沙》中,苏轼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人生的短暂和美好时光的流逝。他以淡雅的笔触描绘了春光中的绚丽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他也提醒人们珍惜当下,把握时光,尽情享受生活中的美好。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