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和善之游法华

标题包含
和善之游法华
胜游得胜士,欲济得健艣。 如此正自佳,宁论晴复雨。 徐行看前山,云气互吞吐。 借我乌藤枝,急奔青莲宇。 跋疐良亦疲,籧篨可能俯。 呼酒酹此脚,一笑失枝拄。 吾怀已旷然,阿香殷余怒。 床敷相对睡,不暇参佛祖。 晨光报新霁,生色浮宿莽。 诸峰忽自献,颇自作眉妩。 绝顶瞰具区,勇往不可户。 而我跛躄者,迟钝谁比数。 窘步竟难陪,内热生心腑。 庞通远相要,渊明喜欲舞。 篮舆叩隠庐,趺坐直香缕。 四士苦未还,踏破辛夷坞。 俱是青云客,那得薄圭组。 新笋甜如蜜,新茗白胜乳。 山灵倘见容,吾欲老兹土。 预愁下山去,尘事纷旁午。 试问白木镵,何如长柄麈。 他日蒙菜把,终当作地主。 此翁无乃痴,紞如已五鼓。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牟巘(1227年-1312年),字季陵,号陵阳子,南宋末年至元朝初年的文人。他出生于浙江台州黄岩,是南宋理学家、诗人,也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 牟巘在南宋末年曾担任地方官职,如教授、知县等。南宋灭亡后...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胜游得意时,济渡得稳步。 这般正好景,不论晴雨天。 慢慢欣赏山,云雾交织变幻。 请给我一枝拐杖,赶路到青莲寺。 跋山涉水虽疲劳,犹能谦恭低下。 以酒祭拜双腿,一笑而忘支撑。 心中豁然开朗,烦恼消散无踪。 卧榻相对而眠,无暇参佛悟道。 晨光迎初晴,生机勃发于草莽。 山峰竞相展示,宛如美人眉目传情。 山顶俯瞰全貌,勇敢前行无阻。 可怜我这跛足之人,迟缓难与人比肩。 步履艰难难以随行,内心热情高涨。 与庞通远程相约,陶渊明欢喜起舞。 乘竹轿叩访隐庐,盘腿静坐品茗。 四位好友未归来,寻觅直至辛夷坞。 都是凌云之客,不受世俗约束。 新笋甜美如蜜,新茶白润似乳。 山中神灵若能包容,我愿在此度过余生。 担忧下山之后,尘事纷繁扰人。 试问白木拐杖,是否能抵长柄拂尘? 他日有幸采得青菜,定会当作地主款待。 这位老人莫非痴傻,黎明已至五更。
去完善
释义
1. 和善之游法华:此诗为元代诗人牟巘所创作,题目中的“和善”是指浙江绍兴的郊外名胜和善寺。“法华”则是该地的一处景观。 2. 胜游得胜士,欲济得健艣:胜游,指美好的游览;胜士,指有才能的人。此句意为,美好的游览需要有才情的人共同参与。济,在此作渡过解;健艣,意为好的船夫。 3. 如此正自佳,宁论晴复雨:意思是景色美好,不必在乎天气的变化。 4. 徐行看前山,云气互吞吐:此句描述了云雾在山间缭绕的景象。 5. 借我乌藤枝,急奔青莲宇:乌藤,即拐杖;青莲宇,指佛教寺庙。这两句意味着诗人想要借助拐杖的力量,迅速到达寺庙。 6. 跋疐良亦疲,籧篨可能俯:跋疐,意为难以前进;良亦疲,表示实在很累;籧篨,形容驼背的人。此句意为,即使有困难,也需要坚持下去。 7. 呼酒酹此脚,一笑失枝拄:呼酒,呼唤酒来;酹,把酒倒在地上;此脚,指的是诗人的脚;失枝拄,指失去依靠。此句意为,诗人因为一时的困乏而选择休息,并暂时放下了前进的压力。 8. 吾怀已旷然,阿香殷余怒:阿香,相传为神话中的风雨神;殷余怒,形容风势很大。这句表明,尽管风雨不断,但诗人的心情依然舒畅。 9. 床敷相对睡,不暇参佛祖:床敷,指床铺;相对睡,指与友人一同睡觉;参佛祖,向佛祖祈祷。这句意味着诗人与朋友在艰苦的环境中相互扶持,共度难关。 10. 晨光报新霁,生色浮宿莽:新霁,指雨后初晴的天空;生色,指充满生机的景象;浮宿莽,形容植物生长迅速。这句描述了早晨雨后初晴的美好景象。 11. 绝顶瞰具区,勇往不可户:绝顶,指最高的山顶;瞰,俯瞰;具区,泛指大湖;勇往不可户,意为勇往直前的精神无法用言语表达。 12. 而我跛躄者,迟钝谁比数:跛躄,指行走困难;比数,指比较。这句表示诗人对自己的处境感到无奈,但并没有放弃。 13. 窘步竟难陪,内热生心腑:窘步,形容行走艰难;难陪,指难以跟上他人的步伐;内热生心腑,形容内心焦急。 14. 庞通远相要,渊明喜欲舞:庞通远,指东汉时期的名士庞统;渊明,指东晋诗人陶渊明。此句意为,诗人把自己比作庞统和陶渊明,表达了与他们共享快乐的心情。 15. 篮舆叩隱庐,趺坐直香缕:篮舆,指竹制的交通工具;叩,敲击;隱庐,指隐士的住所;趺坐,指盘腿坐下;直香缕,形容香烟袅袅上升。 16. 四士苦未还,踏破辛夷坞:四士,指其他三位诗人;苦未还,指还在山中跋涉;辛夷坞,指山中的一种地貌。 17. 俱是青云客,那得薄圭组:青云客,指志存高远的文人;薄圭组,指浅薄的权贵。此句表示诗人与其他三位诗人虽然都是胸怀壮志的人,但他们并不追求世俗的荣华富贵。 18. 新笋甜如蜜,新茗白胜乳:新笋,指刚出土的竹笋;新茗,指新鲜的茶叶。这两句通过比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喜爱。 19. 山灵倘见容,吾欲老兹土:山灵,指山神;见容,表示接纳;老兹土,指在此地安享晚年。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当地环境的热爱,希望能在这里度过余生。 20. 预愁下山去,尘事纷旁午:预愁,表示担心;下山去,指离开山上的隐居生活;尘事纷旁午,形容世俗事务纷繁复杂。 21. 试问白木镵,何如长柄麈:白木镵,指普通的木制农具;长柄麈,指用来驱赶蚊蝇的长柄扇子。这两句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山林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生活的厌倦。 22. 他日蒙菜把,终当作地主:蒙菜把,指采摘蔬菜;地主,指当地的主人。这句话表示,如果有一天诗人能在这山上拥有一块土地,他会很高兴地成为这里的主人。 23. 此翁无乃痴,紞如已五鼓:此翁,指诗人自己;无乃痴,表示有点傻;紞如,形容声音响亮;五鼓,指凌晨五点钟。这两句是诗人对自己的调侃,表示自己已经沉浸在美好的山间生活中,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去完善
赏析
《和善之游法华》是南宋诗人牟巘的一首描绘游览山水诗。全诗以轻松、自然的笔触展现出作者在游览过程中所感受到的美景与豪情,以及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尘世纷扰的逃避。诗中多次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善之游法华》是南宋诗人牟巘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公元1256年前后。这一时期,南宋政权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北方金国和蒙古的侵略使得国家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然而,在这样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牟巘却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创作出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牟巘生活在南宋末年,他的人生际遇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他曾担任过地方官吏,后因战乱隐居故里,潜心研究学术,传道授业。他在诗歌创作上表现出很高的造诣,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抒写个人情志。《和善之游法华》就是他在游览法华寺时所创作的。 这首诗歌颂了佛家“和善”的教义,表达了作者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在诗中,作者通过对佛法的领悟,表达了他对人生百态的理解,以及对世间善恶的包容和宽恕。这种思想与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的期望相吻合,使得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