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
月地云丛花意妍,清芬曾向窦家传。
登山不愧自招隐,斫树莫名谁学仙。
香换西风埋麝腹,种分南海蕴龙涎。
玉杯甘露何从得,欲折蟾枝是几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月亮下云朵飘散的花儿美丽动人,清新的香气曾经弥漫在窦家周围。
登上山顶不感到惭愧就自己找到隐居之地,砍倒树木没人知道谁在效仿神仙。
香味被西风带走,掩埋了麝香的内核,种子来自南海,孕育着龙涎。
用白玉杯盛装甘甜的露水从何而来?想要摘取那蟾宫的树枝已经等待了多少年。
去完善
释义
1. 月地云丛:形容繁茂的桂树林。
2. 清芬:指桂花的清香。
3. 窦家:即汉武帝时期的幽州刺史,传说他种植了百株桂树,故此处用“窦家”指代桂花。
4. 登山不愧自招隐:作者以此表示自己在山林中生活并无愧疚,有自比隐士的意思。
5. 斫树莫名谁学仙:作者在山上伐桂时并未察觉到异常,不知为何会有人在此学习道术。
6. 香换西风埋麝腹:西风起时,桂花的香气会逐渐消散。麝腹,麝香之囊。这里以麝香比喻桂花香。
7. 种分南海蕴龙涎:相传南海有龙涎香,是龙流涎于水面凝固而成,这里借指桂花的种子。
8. 玉杯甘露何从得:诗人渴望得到如甘露般的桂子果实,喻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9. 蟾枝:古人认为蟾蜍具有神力,故称桂树为蟾枝。这里表达诗人想摘取桂花的愿望。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桂花为主题,描绘了桂花的美丽、清香和神秘特点。诗的开头,“月地云丛花意妍”一句,形象地描绘了桂花的生长环境,月光下的云朵和花朵相互映衬,美不胜收。接下来,“清芬曾向窦家传”一句,强调了桂花的香气独特,能够传播到远方。
诗的第二联,“登山不愧自招隐,斫树莫名谁学仙”,表达诗人对桂花的赞美之情。这两句意味着,在山林间欣赏桂花的美丽,让人不禁产生归隐之心;而桂树的神秘莫测,又令人向往成为仙人。这种对比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歌更具深度。
诗的第三联,“香换西风埋麝腹,种分南海蕴龙涎”,进一步强调桂花的香气和神秘感。这两句意味着,桂花的香气随着西风的吹拂而变得更加浓郁,仿佛藏有麝香一般;而桂树的种子则来自遥远的南海,蕴含着龙的唾液,更加增添了桂花的神秘色彩。
最后,“玉杯甘露何从得,欲折蟾枝是几年”,表达了诗人对于桂花的喜爱之情。诗人希望用玉杯盛装桂花的甘露,但却难以实现;想要折取桂树的枝条,却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这种期盼之情,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感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桂花》这首诗是南宋诗人董嗣杲所作。创作于宋宁宗庆元四年至嘉泰二年(公元1198年-1202年)之间。在这个时期,正值南宋中期,国家政治腐败,战乱频繁,民生疾苦。
董嗣杲,字明德,号静传,临安(今浙江杭州)人。他是一位勤奋好学的文人,但因科举不第,一生未仕,四处游历,以诗寄情。在这段时间里,他亲眼目睹了社会底层的贫困和动荡,对国家的现状感到忧虑和痛心。
在这首诗中,董嗣杲以桂花为寄托,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关切。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桂花的形态、香气和凋谢的过程,以及桂花与环境的关系,以此象征人生的短暂和无常。同时,他也通过桂花的美丽和芬芳,表达了对祖国美好景色的眷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