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大士赞
一切音声相,是人听以耳。
我圜通大士,唯以眼而听。
非特以眼听,六根互为用。
当其互用时,根境不相杂。
譬如帝珠网,交光相融摄。
即此融摄相,各各住自位。
以此三昧力,普施于一切。
俾不离声色,透出声色海。
眼处若闻声,耳处得解脱。
共证十方空,同名观自在。
我作如是赞,定招妄语罪。
既招妄语罪,画者亦是妄。
画者既是妄,此相非真实。
于非真实处,此相常现前。
应作如是观,是真法供养。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所有的声音现象,我们通常依靠耳朵来聆听。
而我圆通的修行者,只依赖眼睛去倾听。
不仅用眼睛去听,六根皆能相互运用。
在它们相互作用时,六根和外在环境不会混淆。
就像帝释天的珠宝网,光线交织互相融摄。
在这交融的现象中,各自处在恰当的位置。
凭借这种三昧之力,普及至万物众生。
使他们虽身处声色之中,却能穿透声色之海。
眼睛所在之处如同能听闻声音,耳朵所在之处获得解脱。
共同证明十方的虚空,都名为观自在。
我如此赞美,必定招来妄语的罪名。
既然已招妄语罪,画作也是虚妄的。
既然画作是虚妄的,这形象便非真实。
在这个非真实的地方,这形象却常常出现在眼前。
应该这样看待它,这才是真正的法供养。
去完善
释义
1. 观音:又称观世音,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为阿弥陀佛的左胁侍。观音菩萨能闻声救苦,随类现身,变众生之苦为乐。
2. 大士:指观音大士,赞美观音德行高尚。
3. 圜通:圆满通达,形容观音智慧广大无边。
4. 六根:佛家术语,指人的六种感觉器官,包括眼、耳、鼻、舌、身、意。
5. 帝珠网:比喻观音的大智慧,像帝珠那样光芒四射,交相辉映。
6. 三昧:佛教术语,指心神平静,不受外界干扰的状态。
7. 十方空:指整个宇宙空间。
8. 观自在:佛教术语,指观音能在各种情况下观察世间苦难并予以解救,使众生得到自在。
9. 妄语罪:指虚妄之言可能导致的罪过。
10. 画法:描绘观音形象的绘画技法。
去完善
赏析
《观音大士赞》是释道冲的一首颂赞观音菩萨的诗,全诗紧紧围绕观音大士的形象和境界进行描述,旨在展现观音菩萨的宏大神通和无量智慧。
首句“一切音声相,是人听以耳。” 提出人与普通声音之间的关联——由耳倾听。这看似简单的事实引出下文:观音菩萨并不受限于这个常规方式,而是“唯以眼而听”,这种超越常规的感知方式展现出了观音菩萨的非凡神力。
接下来的“非特以眼听,六根互为用。当其互用时,根境不相杂。”更进一层地描绘了观音菩萨的独特能力,她通过五眼六通,不以某一感官为主导,而是所有感官共同发挥作用,从而实现全面、清晰且不受外物干扰的认识世界。
在菩萨与世界的交融中,诗人以“帝珠网,交光相融摄。”来形象地比喻观音菩萨的世界观,其中每个珠子都映射着周围的珠子并与之共存,体现了观音菩萨面对纷繁世界时的从容与智慧。
随后,“眼处若闻声,耳处得解脱。共证十方空,同名观自在。”点出观音菩萨的超然境界,她的视觉与听觉在同一时刻得到满足,同时达到了解脱的境地。这使得众生都能在观音菩萨的引领下,领悟到十方世界的真实面目,达到自在的境界。
在收尾部分,作者以自嘲的形式向世人宣告他对于观音菩萨的赞美可能有误,但他坚信菩萨的力量能使这幅画像超脱表面形态而存在。这表达出诗人的虔诚之心,同时也寓示着人们应以信仰为本,理解真实的观音菩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观音大士赞》是宋代诗人释道冲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宋朝时期,大约在公元960年至1279年之间。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繁荣,佛教在民众生活中有着重要地位。
释道冲(生卒年不详)是宋代的一位著名僧人,他才华横溢,精通佛理。在这首诗中,他以观音大士为象征,表达了对慈悲、智慧和救赎的赞美。这首诗表达了他对观音菩萨的敬仰之情,以及对普度众生、救苦救难的菩萨精神的颂扬。
在释道冲所处的时代,佛教在中国社会中具有广泛的影响。许多人都信仰佛教,将观音菩萨视为慈悲的象征。因此,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当时的社会风气密切相关。在这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道德伦理和人文关怀,这使释道冲有机会通过诗歌来表达他对观音菩萨的崇敬和对人间苦难的同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