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才叔分韵得七字
竹院主人新筑室,涓吉上梁辰取乙。
鸠工度材合忙冗,分韵题诗能暇逸。
独怜久不到容成,片语全无课秋律。
自伤病足转拘挛,不复抛砖为倡率。
转庵忽传七字作,顿埽陈言洗凡质。
剩喜金风入诗思,定挽银河洗吟笔。
鼓宫宫动妙入神,上医医国愈吾疾。
联翩急埽烦寄似,已负今年七月七。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竹林的主人新建了一座房子,选择了一个吉利的日子来安装房梁。他雇佣了工人们,挑选了合适的木材,都在忙碌而有序地进行中。他还邀请朋友们一起分韵赋诗,在闲暇之余抒发情怀。只是遗憾的是,我已经很久没有去拜访他了,甚至连一句问候的话都没有说。由于我生病的缘故,脚上的疼痛使我行动不便,无法再像过去那样带动大家参与诗词歌赋的创作。
突然,转庵传来他的诗篇,顿时扫去了那些陈旧的语言,让诗文焕发了新的生机。我喜欢这首诗中的秋天氛围,仿佛能够吸引银河之水来洗涤我的写作工具。他的诗歌演奏得如此动听,以至于我觉得它简直是有神奇的力量,可以治愈一切病痛。我急忙向他请教,然后回复道:“我已经在今年的七月七日错过了你的诗篇,实在感到遗憾。”
去完善
释义
1. 涓吉:选择吉祥的日子。
2. 上梁:在房子建筑过程中,房梁被安放上去的重要时刻。
3. 取乙:选定吉日。
4. 鸠工度材:聚集工匠安排材料。
5. 暇逸:闲暇安逸的状态。
6. 片语全无课秋律:对秋天的感悟表达完全空白。
7. 病足拘挛:足部患病,行动不便。
8. 抛砖引玉:谦词,指自己的粗浅言论引起他人的高论。
9. 转庵:可能是作者的朋友或者同事。
10. 金风:秋风。
11. 烦寄似:烦琐的寄托感伤之情。
12. 七月七:七夕节,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人们在这天祭拜牛郎织女。
去完善
赏析
《次韵才叔分韵得七字》是一首描绘建筑场景和诗人情感的诗歌。许及之以自己的独特视角和优美语言描述了新居建筑的景象以及诗人们在其中的交流与感情表达。诗歌开头写竹院主人的新居建筑,他选择吉利的日子进行上梁仪式,并在忙碌的工地上安排好各项工作。诗人在这时因脚伤未能亲自参加,只能遗憾地旁观。随着诗人的观察,作者描述了以才叔为代表的诗人们尽情赋诗、抒发胸怀的场景,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久未到的容成的思念之情。
诗歌的第二联进一步阐述了作者的因病困扰,以及因此导致的无法参与进热烈的诗句创作活动中。此时,突然收到了转庵的七言诗,这首诗清新脱俗,将所有的陈旧之言涤荡干净。紧接着,诗人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秋天的景色,仿佛这秋风已将他的诗意尽数吹来,如同用银河水洗净他的诗情画意。最后一联则是诗人对才叔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期待,他相信对方的诗句能够治愈他的疾病,并且有信心扫清烦恼。
总体来看,这首诗既有对现实生活场景的真实描绘,又充满了诗人浪漫的想象和情感表达。在诗歌的结构上,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自己的困扰与才叔等人的豪情形成对照,使得整首诗更具张力和深度。同时,作者通过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波澜变化,从而产生共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次韵才叔分韵得七字》这首诗出自南宋诗人许及之之手。许及之(1179年-1256年),字深甫,号成斋,是浙江温州人。他生活在南宋末期,历经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和理宗五朝。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年)。这一年,许及之在临安府(今杭州)担任国子监祭酒一职。他的职责主要是负责教育皇子、王公贵族以及官员的子弟。在这段时间里,许及之对教育事业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同时也体会到了文人墨客之间的友谊与情感共鸣。
当时,宋朝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局面。在内忧方面,朝廷腐败严重,政治斗争激烈;在外患方面,北方的金国不断侵扰边境,使国家陷入危机之中。然而,许及之并未被这些困境所影响,反而在诗中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这首诗中,许及之采用了以文会友的方式,通过与友人分韵赋诗来表达对彼此的关爱之情。这种创作方式源于古代文人雅士之间的交流习惯,体现了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执着追求。
综上所述,《次韵才叔分韵得七字》这首诗是许及之在南宋时期担任国子监祭酒期间创作的。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诗人通过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现了他在困境中的坚韧品质和乐观态度。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