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总管姜知阁
下笔梅山漫不休,诗筒倏寄置书邮。
分符我亦慙铜虎,问俗人谁忍佩牛。
已洗圜扉亡久系,更教彩棒息群偷。
年来况是催科拙,聚敛平生笑冉求。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寄来毛笔挥洒自如描绘山色,诗歌信筒迅速抵达传递真情。
别离分符我不禁有些惆怅,询问世人谁能容忍佩戴耕牛。
刚刚洗净囚室再无长久拘束,也让县衙的差役平息盗贼群集。
近年来状况已然催科无术,尽我一生勤奋辛劳却被嘲笑如同冉求。
去完善
释义
1. 下笔梅山:“梅山”指姜知阁所在的梅山,这里用来表示写诗的地点。
2. 诗筒:诗人寄信的信筒,这里表示诗作的传播方式。
3. 分符:古代官员任职时分配的符节,这里表示自己也是朝廷任命的官员。
4. 铜虎:古代官员的一种职位标识,这里表示自己虽然担任官职,但仍有惭愧之心。
5. 问俗:询问风俗民情,这里表示对民生情况的关心。
6. 佩牛:古人用牛来表达谦逊的态度,这里表示自己对名誉地位并不看重。
7. 圜扉:古代监狱的代称,这里表示司法公正,无人被冤枉入狱。
8. 彩棒:古代的捕吏手杖,这里表示社会治安良好,没有盗贼。
9. 催科:古代官员负责征收赋税,这里表示自己在这方面做的不够好。
10. 聚敛:指搜刮财富的行为,这里表示自己嘲笑那些贪婪的官员。
11. 冉求:孔子的弟子,以擅长理财著称,这里表示自己不愿意像他那样。
去完善
赏析
《和总管姜知阁》是宋代诗人虞俦的一首七言律诗。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对与总管姜知阁的诗歌交流,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对官场现象的批判。
首联“下笔梅山漫不休,诗筒倏寄置书邮”,描述了两人之间的诗歌往来,表现出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下笔梅山”意味着两人都是才华横溢的诗人,而“诗筒倏寄”则暗示了他们之间频繁的诗文交流。
颔联“分符我亦慙铜虎,问俗人谁忍佩牛”,是对自己职务的反省。“分符”是指官员受命赴任,“铜虎”是古代官印的一种。作者在这里表示,虽然自己担任了一定的职务,但对此感到惭愧。接着,他提出一个问题:在这个世俗社会中,有谁能像孔子那样,坚守自己的道德准则呢?这里“佩牛”出自《论语·乡党》,孔子曾说自己有德的人就像一只驾牛的磬一样,即使被人误解也要坚守道义。
颈联“已洗圜扉亡久系,更教彩棒息群偷”,表达了作者对政治现状的不满和对治理理念的追求。“圜扉”指监狱,“久系”指长期拘押。作者希望实行仁政,使无辜之人免受牢狱之灾。“彩棒”是古代官吏手持的棒杖,用以驱逐盗贼,“群偷”指的是那些为非作歹的人。作者希望用智慧和公正来感化这些人,使他们改过自新。
尾联“年来况是催科拙,聚敛平生笑冉求”,是作者对自己的批评。“催科”是唐代对地方官员考核的一项指标,意指督促赋税征收。作者认为自己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好,无法完成朝廷的任务。然而,他认为自己不应像冉求那样只关注财富聚敛,而应关注民众的生活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与总管姜知阁的诗歌交流,表达了作者对政治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问题的批判。他渴望实行仁政,关注民众的福祉,而非仅仅追求个人名利。这种高尚的政治情操,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和总管姜知阁》,是由南宋诗人虞俦所作。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84年,即宋孝宗淳熙十一年。
在这个时期,南宋正处于政治、经济相对稳定的时期。但由于对外战争的失利,以及内部的腐败问题,国家局势依然严峻。朝廷任命的官员姜知阁,作为总管,负责监管国家财政和民政事务,他廉洁奉公,敢于任事,赢得了民间的赞誉。
诗人虞俦与姜知阁同为南宋文人,二人交往密切,常有诗歌唱和。这首《和总管姜知阁》便是虞俦为赞美姜知阁的廉洁形象而作。在诗中,虞俦通过对姜知阁的描绘,表达了对其高尚品质和为官作风的敬意和向往。同时,通过描述姜知阁的日常工作,也展现了当时南宋官场的现状和民众的生活状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