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以后蜡祭四十二首 送神用《成安》。
卒爵乐阕,礼仪告备。
神保聿归,敢以辞致。
顺成之方,其蜡乃通。
自今以始,八方攸同。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音乐结束后,礼仪也准备完毕。
神灵保佑我们顺利回家,以此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
遵循成功的法则,我们将走向繁荣。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共同努力,实现共同的目标。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绍兴:南宋高宗赵构的年号,时间为1131年至1162年。
2. 蜡祭:古代的一种祭祀活动,用于祈求五谷丰收、风调雨顺等美好愿望。
3. 四十二首:指该系列诗歌的总共有四十二篇。
4. 送神:在古代的祭祀活动中,送神是指将神灵从祭祀场所引渡回天上的仪式。
5. 《成安》:这里指的一首歌曲名,作为送神的背景音乐。
6. 郊庙朝会歌辞:古代的一种文学体裁,主要用于描绘朝廷举行的各种重大活动的场景,如皇帝即位、重大节日庆典等。
7. 卒爵乐阕:指结束酒的仪式,音乐在此时停止。
8. 礼仪告备:指所有的礼仪程序都已经完成。
9. 神保:神灵,这里指的是被祭祀的神明。
10. 聿归:表示迅速返回。
11. 敢以辞致:表示作者以自己的言辞向神明表达敬意。
12. 顺成之方:指顺应自然规律、遵循成功的方法。
13. 其蜡乃通:这里的“蜡”是指祭祀,意为按照这些规则进行祭祀,神明就能理解人们的意愿。
14. 以始:开始的时候。
15. 八方攸同:意思是四面八方的人们都能共同遵循这些规则。
去完善
赏析
这首《绍兴以后蜡祭四十二首 送神用《成安》。》属于朝会歌辞,歌词简约,意境深邃,充分体现了古人对于祭祀礼仪的敬意与虔诚。诗人通过“卒爵乐阕”、“礼仪告备”等词句,描绘出朝会的庄严氛围。同时,诗人又通过对神保的神态描述,表现出神灵离去时的庄重和神秘。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强调顺应天时地利的祭祀原则,祈求八方安宁,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愿景。总的来说,这首诗展现了古代祭祀文化的精髓,也传达出诗人对个人与国家福祉的热切期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歌名为《绍兴以后蜡祭四十二首 送神用《成安》。》, 是南宋时期的诗人朱熹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62年至1189年,这是朱熹人生的重要时期,他在这段时间里经历了许多重要的个人和时代事件。
首先,诗人的儿子朱埜在这期间出生,这让他倍感幸福和责任。其次,当时金国势力强大,不时侵扰南宋边疆,朱熹为抵抗外侮、保卫家国忧心忡忡。再者,他在科举考试中遭遇挫折,使他陷入一定的自我怀疑。然而,这也使他对教育产生了更深的关注。
在这个阶段,宋朝正处在转型期,理学的逐渐确立正是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皇帝对文人较为尊重,推行科举制度选拔官员。朱熹作为著名学者,受到皇帝器重,他的理学观念得以传播并产生影响。尽管时局动荡,但朱熹坚持在家乡办学,成为当地著名的教育家。
这些复杂的人生际遇及历史背景反映在诗歌中,使《绍兴以后蜡祭四十二首 送神用《成安》。》充满哲理思考,展现出诗人朱熹的坚定信念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