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潮图
吴缣半幅浪如堆,开卷晴窗殷地雷。
一见野人心目爽,中秋曾看夜潮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白布画卷翻涌如波浪堆积,阳光照射之下显得明亮如画。这幅画让人心旷神怡,让人想起中秋夜赏潮水的景象。
去完善
释义
1. 钱塘:现浙江省杭州市,是古代著名观潮胜地;
2. 吴缣(jiān):指江南地区出产的细绢;
3. 开卷:打开画卷;
4. 晴窗:晴朗的窗户;
5. 殷(yīn)地雷:形容波涛声如同地面上的雷霆般轰隆作响;
6. 野人:谦称自己的身份,这里诗人自嘲为山野之人;
7. 中秋: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八月十五日;
8. 夜潮:夜晚的钱塘江大潮。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钱塘江潮的壮观景象。首句“吴缣半幅浪如堆”,通过对比吴缣(一种丝绸)的宽度与浪涛的高度,形象地展现了波涛汹涌的景象。第二句“开卷晴窗殷地雷”则进一步强调这种视觉冲击力,让人仿佛听到了潮水拍打岸边的声响,犹如地雷轰鸣一般震撼人心。
紧接着,诗人从自己的感受出发,用“一见野人心目爽”表达了对这自然奇观的赞赏。同时,以“中秋曾看夜潮来”为引子,令人想起中秋节钱塘江观潮的习俗,以及古人对此类景色的狂热和崇尚。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钱塘潮图》是南宋诗人胡仲弓的一首描绘钱塘江潮水的壮丽景象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大约公元12世纪左右。这个时期,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隅,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繁荣。然而,国家形势仍然严峻,北方金国对南宋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在这个特殊时期,胡仲弓作为一名文人,对国家命运充满了忧虑。他通过对钱塘江潮水的描绘,表达了对祖国河山壮丽景色的赞美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这首诗展现了胡仲弓作为一个文人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