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文殊赞

标题包含
文殊赞
或草为衣,或狮为舆。 千变万化,无二文殊。 虽然觅则不可得,五台山色犹如如。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惟一,字元明,俗姓李,号竹窗。他是明朝时期的一位著名僧人,主要活动在明朝嘉靖、万历年间(1522-1620年)。 释惟一的生平事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出家为僧:据《五灯全书》记载,释惟...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以花草做衣裳,用狮子当座驾。 形态千变万化,文殊菩萨无二。 尽管难以寻觅,五台山风景依旧如故。
去完善
释义
《文殊赞》:唐代时佛教赞颂诗歌的一种,用于赞美文殊菩萨的智慧与广大慈悲。作者为释惟一,是唐朝的一位僧人。 1. “或草为衣,或狮为舆”:这里用“草为衣”和“狮为舆”来形容文殊菩萨的尊容,但并非真正的草和狮子,而是用形象的方式来说明他的身份和高贵地位。"舆"在此指乘骑工具,例如轿子、车辆等。 2. "千变万化,无二文殊":这句话表明文殊菩萨在诸多化身中,虽有变化,但其本质始终如一,代表文殊菩萨智慧无穷,能以各种形式度化众生。 3. "虽然觅则不可得,五台山色犹如如":这两句诗描述了文殊菩萨的智慧与广大慈悲,表达出即使寻找也找不到他的真实存在,但五台山的美景就是文殊菩萨智慧的体现,就如同佛法的本质一样,无处不在。五台山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境内。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文殊菩萨的赞美诗。文殊菩萨是佛教中的四大菩萨之一,象征着智慧与觉悟。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描绘文殊菩萨的形象和变化,表达了对其智慧的敬仰之情。 首先,诗人用“或草为衣,或狮为舆”来形容文殊菩萨的形象。这里的“衣”和“舆”都是指文殊菩萨的外在形象,但它们的特点却是变化的:有时以草作为衣服,有时则以狮子作为坐骑。这种变化不仅体现了文殊菩萨的无常观,也暗示了菩萨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接下来,诗人写道:“千变万化,无二文殊。”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文殊菩萨形象的多样性,同时也指出尽管外在形象千变万化,但文殊菩萨的本质却始终如一。这里的“无二”意味着文殊菩萨的智慧是永恒的,不受任何变化的影响。 最后,诗人提到:“虽然觅则不可得,五台山色犹如如。”这句话的意思是,尽管我们试图寻找文殊菩萨的形象,但最终却会发现它是无法捕捉的。然而,即使在寻找的过程中,我们也会发现五台山的美景依然如故,这也反映了文殊菩萨智慧的普世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文殊赞》是唐朝时期僧人释惟一的一首赞美文殊菩萨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7世纪至8世纪,也就是唐朝初年至中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佛教发展迅速,文殊菩萨被视为智慧之神,深受信众尊崇。释惟一是唐朝的一位著名僧人,他在修行过程中深感文殊菩萨的智慧力量,因此创作了这首赞美诗。 在这段时间里,唐朝的社会政治环境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发展繁荣。这使得佛教得以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信徒众多。此外,唐朝皇帝对佛教的支持也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在这种背景下,释惟一作为一位虔诚的僧人,通过对文殊菩萨的赞美,表达了他对佛法的理解和信仰。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