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石菖蒲
太湖与雁荡,相去二千里。
六月吾几间,风雨一弹指。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太湖和雁荡山相隔约两千里的路程。六月份我匆匆路过这里,风雨变幻就在一瞬间。
去完善
释义
《画石菖蒲》是宋代诗人释宝昙的一首描绘石菖蒲的诗歌。这首诗首联写景,颔联抒情,颈联刻画石菖蒲的形象。下面是对这首诗的注释:
1. 太湖:位于中国江苏省、浙江省之间的一个淡水湖泊,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2. 雁荡山:位于中国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境内的山区,以奇峰怪石、飞瀑流泉著称。
3. 二千里:这里形容太湖与雁荡山之间的距离。
4. 六月:夏季的时候。
5. 吾几间:我的小屋子或书房。
6. 一弹指:比喻极短的时间。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在太湖和雁荡山之间,相隔二千里的距离。诗人想象在六月的某一天,突然狂风暴雨来袭,短短的一瞬间,似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他的敏锐观察力和独特视角。他用“弹指”来形容风雨的短暂,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画石菖蒲》是南宋诗人释宝昙的一首题画诗。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石菖蒲画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下面我将为您介绍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诗词的创作时间。《画石菖蒲》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大约是公元1140年至1150年间。这个时期正值南宋初年,金兵入侵,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不安。然而,在这种环境下,文人墨客们依然坚持艺术创作,抒发情怀。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该时间段内与作者相关的人生际遇。释宝昙(1129-1202),字少逸,俗姓梁,法号宝昙,杭州余杭人。他少年出家,先后参访了江浙一带的名刹古寺,后受戒于灵隐寺。南宋初年,宝昙游历四方,与当时文人士大夫交游甚广,如陆游、杨万里等。他的诗才横溢,作品广泛流传,成为南宋诗坛上的一位重要人物。然而,他在世时并未受到朝廷的重视,直到去世后,其诗才才被后人所发现,被誉为“僧中之冠”。
最后,我们来了解一下同时间段内与作者有关的时代相关背景知识。在南宋初年,由于金兵入侵,国家处于危急存亡之际。为了抵抗金兵,南宋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的抗金政策,如招募民兵、发展农业、加强国防建设等。在这个时期,许多文人士大夫投身军旅,为国家效力。同时,他们也通过文学艺术作品来反映现实生活,表达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之情。释宝昙作为一位僧人,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抗金斗争,但他通过自己的诗篇,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