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后赤壁赋

标题包含
后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0 1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他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词人,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州眉山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查看更多
兽小薇
去完善

译文
打开门查看,却再也找不到他的踪迹。
兽小薇
去完善
释义
畴昔:往日,昨日。
兽小薇
去完善
赏析
《后赤壁赋》延续了《前赤壁赋》的风格,但更多融入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与超脱尘世的感悟。文章开篇描绘了一个清冷静谧的秋夜景象,通过“霜露既降,木叶尽脱”的描写,营造出一种萧瑟而空灵的氛围。这里的景物不仅是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也是苏轼内心情感的投射——既有旷达闲适的一面,又有隐含的孤独与惆怅。 随着情节的发展,苏轼与友人因缺少酒菜而略显遗憾,但最终凭借家人的支持得以成行。这一细节体现了生活中的平凡乐趣,同时展现了苏轼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随后,他带领众人重游赤壁,面对壮丽的山水,他不禁感叹时光流逝,“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表达了对岁月变迁的深刻感触。 在独自探险的过程中,苏轼用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刻画了赤壁险峻的地形,并通过“划然长啸”的动作抒发胸臆,使得整个场景充满了动态美与张力。然而,这种豪迈很快被一种莫名的悲凉取代,他意识到自己虽能暂时沉浸于自然之美,却终究无法摆脱现实的羁绊。 结尾部分的梦境尤为耐人寻味。孤鹤的形象象征着自由与超脱,而道士的出现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神秘主义色彩。苏轼通过这场梦,试图寻找精神上的解脱,但最终仍回归现实,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整篇文章虚实结合,情景交融,语言优美流畅,堪称宋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兽小薇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十月,苏轼被贬黄州已近三年。此时的他虽身处逆境,却在山水之间找到了精神寄托。这年秋天,他先后两次游览赤壁,写下了千古名篇《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如果说《前赤壁赋》更多展现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那么这篇《后赤壁赋》则更侧重于描写自然景物与内心感受的交融。深秋时节,作者与友人月下漫步,因“月白风清”而兴起,复游赤壁。这一次,他独自攀上险峻的崖壁,感受到大自然的雄浑壮美,也体味到生命的短暂与渺小。结尾处孤鹤掠舟、梦中道士的描写,更是将现实与梦境、人世与仙境巧妙结合,营造出空灵悠远的意境。
兽小薇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