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学究
八九顽童一草庐,土朱勤点七言书。
晚听学长吹樵笛,国子先生殆不如。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9-10岁的孩子住在一间简陋的房子里,他们用土制的朱砂笔勤奋地写着7言诗。晚上听着年长的同学吹奏着砍柴的笛子,就连国学大师也未必能及。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村学究》:这首诗的题目是《村学究》,作者是宋朝的宋伯仁。
2. 八九顽童:这里指的是村里的孩子们。
3. 一草庐:指一间简陋的房子。
4. 土朱:一种红色的颜料,这里用来形容孩子们在书上涂抹的颜色。
5. 七言书:这里指的是古诗。
6. 晚听学长吹樵笛:晚上听到年长的孩子们吹奏着竹笛。
7. 国子先生:这里指的是学识渊博的人,可以理解为诗人在自比。
8. 殆不如:意为自己恐怕不如他们。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八九顽童”作为比喻,生动地描绘了乡村学校的简陋环境,通过描述孩子们勤奋学习,形象地展现了农村学堂的纯朴氛围。诗中的“土朱勤点七言书”意味着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地学习和书写,表达了诗人对于农村孩子认真求学的精神风貌的赞赏。而最后的“晚听学长吹樵笛”则暗示出这里的孩子们除了读书识字,还能享受到自由的生活和自然的声音,相比起繁华的城市,这里的生活似乎更加令人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村学究》是宋代诗人宋伯仁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宋朝时期,当时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文人墨客们通过读书来追求功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宋伯仁以敏锐的观察力描绘了乡村教师的形象。
在这个时期,作者宋伯仁正值人生低谷,他的仕途并不顺利,曾一度陷入困境。然而,他并未因此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反而更加关注民间的生活和风俗习惯。在闲暇之余,他开始走访乡村,深入了解农民的生活,从而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在这段时间里,宋伯仁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一起切磋诗歌技艺,共同探讨人生哲理。此外,他还受到了当时的文坛领袖苏轼等人的影响,开始尝试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和理解。
总的来说,《村学究》这首古诗是在宋朝科举制度繁荣、文人墨客辈出的时代背景下,作者宋伯仁在面对人生困境时,通过观察乡村教师这一特殊群体,表达了他对生活态度的思考和对知识的敬畏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