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
干了岩犀奔拒霜,又催茱菊趁重阳。
白苹红蓼仓黄染,冷笑西风有底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山岩中的犀牛跑向了拒霜花,然后又催促茱萸和菊花在重阳节盛开。白色的浮萍和红色的蓼草被秋天染成金黄色,它们对着西风吹拂下的忙碌似乎觉得可笑。
去完善
释义
"史弥宁的《西风》:
1. 岩犀:指山中洞穴中的矿石。
2. 拒霜:木芙蓉的别名,又名扶桑、木莲。
3. 茱萸:植物名,有浓香,古人重阳节佩之以辟邪祛疫。
4. 白苹红蓼:均为草本植物,花色艳丽。
5. 仓黄:形容颜色深黄。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和时令变换的古诗。诗人通过描述不同植物在不同季节的变化,表现了对自然界美好景色的赞美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干了岩犀奔拒霜”一句,以岩犀(一种植物)和拒霜(另一种植物)的干枯形象,展现了深秋的景象。这里的“干”字用得生动传神,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萧瑟和寒冷。
“又催茱菊趁重阳”则描绘了重阳节期间茱萸和菊花盛开的美景。这里的“催”字表达了植物们在秋天的催促下竞相开放的生命力。
接下来的“白苹红蓼仓黄染”一句,通过白苹、红蓼和黄草等植物的渲染,使整个画面更加丰富多样。
最后一句“冷笑西风有底忙”则以拟人的手法,表达了西风在催促植物凋谢的同时,自己也显得忙碌不堪的形象。这里的“冷笑”一词赋予了西风一种讽刺和嘲笑的意味,让人反思时间的无常和人世的沧桑。
总之,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审美情致。同时,诗中的讽喻也让我们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西风》是南宋时期著名诗人史弥宁的一首描绘秋天景象的诗。这首诗作于公元1174年,当时正值南宋初年,北方中原地区仍在金国统治之下,南宋政权偏安江南一隅,社会矛盾、民族矛盾激化。这一时期,史弥宁长期生活在浙江绍兴一带,见证了南宋初年的社会动荡和民生疾苦,这使得他的诗歌具有很强的现实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史弥宁在这首诗中以秋风起、草木黄落等自然景物为象征,表达了对国家命运和民众生活的忧虑与关切。同时,他也表达了身处乱世,仍然坚守气节,尽忠报国的高尚情操。这些主题与同时期的辛弃疾、陆游等人的作品具有相似之处,共同反映了南宋文人志士的家国情怀和忧患意识。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