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华一夜霜
天地生万物,节度各有常。
毫发不可乱,奉时以行藏。
不惟寡悔吝,尤可免折伤。
倘不如所受,一一皆自戕。
今年初冬月,造物如不详。
阴阳忽倒植,连朝状春光。
无知桃李辈,定序忽迷忘。
点缀老枝上,纷纷发出狂。
一桂为倡首,弹冠起群芳。
杏思作霞燥,梨亦拟雪香。
西蜀亦不远,得无欺海棠。
洛阳近咫尺,能不动花王。
冻蜂与寒蝶,入秋皆死僵。
向令当此日,鼓舞又一场。
安知理自在,此事无久长。
一夕天地正,严风动昏黄。
吹起四泽水,结为万瓦霜。
凌晨为著目,憔悴不可当。
萎形与死状,贻笑于大方。
古来此事多,青史长相望。
惟有知道者,进退不狂扬。
有莘必三聘,幡然始就汤。
草庐亦三顾,然后起南阳。
万牛挽不至,粒饵岂足尝。
贾生一召至,未朞在帝旁。
不知怒绛灌,一落千丈强。
孝文且如此,何况景武皇。
申辕见汉武,席不煖客床。
昭昭万古监,赵绾与王臧。
当时蒲轮至,老稚皆腾骧。
焉知青云路,转眼成灾殃。
大抵天下事,进退贵审量。
欲速则不达,骤进祇取亡。
善人勿急合,善事有当防。
轻浮非君子,躁急最不祥。
骑虎作麒麟,驾鹗为凤凰。
九疑峰对面,盘谷且徜徉。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天地孕育万物,各有所遵循的规律。
丝毫不能扰乱,顺时而现隐。
不但少有懊悔吝啬,还可避免挫折损伤。
如果不如应得的,一切都是自我伤害。
今年年初冬月份,大自然似乎有些失常。
阴阳突然颠倒,接连几天都是春日景象。
无知的桃李之类,一时混乱失去了秩序。
错乱的挂在老枝上,纷纷恣意开放。
一桂树首开先河,引来了百花齐放。
杏树想要如霞般绚烂,梨树也在模仿雪花的香气。
西蜀之地相距不远,不知道会不会被海棠欺骗。
洛阳近在咫尺,牡丹花王能够不为之所动吗?
冻僵的蜜蜂和蝴蝶,入秋后就死亡了。
如果让他们在这时候活动,说不定又是一番热闹景象。
又怎么知道自然的规律是长久不变的。
一夜之间天气恢复正常,寒风扫过昏黄的世界。
吹起了湖面的水气,凝结成了瓦上的霜。
清晨一看,憔悴的不堪入目。
凋谢的样子如同死去,引得大家嘲笑。
自古以来这样的事情很多,史册记载着人们的期待。
只有通晓大道的人,才能在进退间不张扬。
有莘氏必须三请,才会答应帮助汤灭夏。
茅庐也要三顾,才能请出诸葛亮。
用万千头牛也拉不来,一粒鱼饵怎么能满足他的欲望呢。
贾生一被召唤,没过多久就在皇帝旁边。
不知道他为什么要生气,一下子就降到了谷底。
孝文帝尚且如此,更何况景帝和汉武帝。
申辕见到了汉武帝,都没有机会好好聊聊。
以史为鉴,赵绾和王臧的下场也是如此。
当时朝廷用蒲轮去接他们,他们却没有看清真相。
哪里知道青云之路,转眼就成了灾难。
大概天下的道理,进退都需要慎重考虑。
急于求成往往达不到目的,贸然前行只会自取灭亡。
善良的人们不要急于合作,善行也需要谨慎防备。
轻浮不是君子的行为,急躁最为不祥。
骑虎的不一定是麒麟,驾鹤的不一定是凤凰。
九嶷山就在眼前,我们在盘谷悠然自得。
去完善
释义
1. "节度":指植物生长过程中的时节变化。
2. "奉时以行藏":意指根据时节的变化来决定自己的生死荣辱。
3. "折伤":指因不符合生长规律而导致的损伤。
4. "造物":指创造万物的自然。
5. "阴阳倒植":指本应冬天却出现了春天的气候现象。
6. "倡首":指带头的人或事物。
7. "弹冠":整理头冠,比喻准备做官或显达。
8. "杏花":一种在春天开花的树木,这里用来形容春天景象。
9. "洛阳":古代中国的古都之一,这里有牡丹花海的美景。
10. "花王":牡丹花的别称,这里指洛阳的牡丹花。
11. "秋":指秋天,是菊花盛开的季节。
12. "黄":指黄昏时分。
13. "万瓦霜":指千家万户的屋顶上的霜冻。
14. "青史":指记载历史的书籍。
15. "有莘":古国名,位于今中国河南省。
16. "就汤":指成为帝王的辅佐之臣。
17. "草庐":简陋的居所,这里指诸葛亮曾经居住的地方。
18. "南阳":位于今中国河南省的一个城市,这里是诸葛亮的故乡。
19. "蒲轮":用蒲草包裹的车轮,用于接送贤士的一种车。
20. "老稚":老人和小孩。
21. "腾骧":奔腾骏马,这里形容人才踊跃。
22. "赵绾":西汉时期的人物,曾担任御史大夫。
23. "王臧":西汉时期的人物,曾担任郎中令。
24. "焉知":怎么知道。
25. "青云路":比喻做官的道路。
26. "转眼":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27. "大抵":大致,大概。
28. "审量":审慎考虑。
29. "骤进":急切地前进。
去完善
赏析
《冬华一夜霜》是南宋诗人陈普的一首寓言诗,通过描绘自然界中动植物的变化,揭示了人生哲理。整首诗寓意深远,形象生动,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首先,作者以天地生万物、节度各有常的法则开篇,强调自然界中的生命皆有其规律,应遵循时节而行。接下来,作者笔锋一转,描绘了今年初冬月的反常景象,阴阳倒植,春意盎然。于是,那些无知的花朵竞相开放,宛如痴狂。然而,好景不长,一夜之间天地恢复常态,严风寒冷,桃李憔悴不堪,贻笑大方。
在此,作者通过对比前后的景象,警示人们在处理事物时要遵循自然规律,不可盲目追求。同时,作者借古喻今,指出历史上诸多贤才如伊尹、诸葛亮等都是在慎重考虑后才成就伟业,而像赵绾和王臧等却过早地显露才华,最终落得悲惨的下场。作者以此告诫人们要审时度势,避免急于求成。
此外,诗中还提到“孝文且如此,何况景武皇。”这句透露出作者对于皇权的讽刺和对民间疾苦的关切。这与陈普作为一位忠贞志士的形象相得益彰。
总之,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界现象的观察,揭示出人生哲学的深刻道理。诗人陈普运用生动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手法,既展示了他的哲思睿智,又表现了他的豪放情怀。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宇宙生命的敬畏之情,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关爱之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冬华一夜霜》是南宋诗人陈普的一首描绘冬景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末期,即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
在南宋末期,中国社会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金兵的侵略使得国家危在旦夕,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陈普作为一位爱国诗人,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命运和百姓的疾苦。他在这一时期的人生际遇也颇为坎坷,他曾担任过一些地方官员,但因为正直廉洁,不愿与权奸同流合污,屡次被贬谪。
在这一时期的背景下,陈普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怀和对民生困苦的忧虑。他在《冬华一夜霜》中以冬华、霜雪等自然景象为载体,表达了他对国破家亡的忧思和对百姓苦难的同情。同时,他也借诗表达了对坚守节操、矢志不渝的精神品质的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