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山人笑渡行

标题包含
山人笑渡行
溪流水势曲又曲,古渡济人日不足。招招舟子在中流,两岸遥闻橹声促。东岸渡来西岸人,西岸待渡还相续。渡头溪水流出山,人在山头高处瞩。当时结伴入山深,乱云何处寻芳躅。不知世上有风波,烟霞以外了无欲。今日出上望滔滔,毋乃旁观笑当局。造物非以人拘拘,逸者荣兮劳者辱。夫人自甘逸与劳,山水何曾分雅俗。红尘静处暮烟横,山自空青水自绿。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章甫,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他出生于1037年,逝世于1101年,享年64岁。 章甫自幼聪颖过人,20岁时中举人,22岁中进士,历任翰林学士、尚书右丞等职。他在...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溪水曲折蜿蜒,古老的渡口每天接待的人却应接不暇。摆渡船夫在河中央招手呼唤,两岸的人们远远就能听到他们催促乘客加紧登船的声音。在东岸等待渡船的乘客络绎不绝,在西岸等待渡船的乘客也络绎不绝。渡口旁边的溪水从山间流出,站在山顶的人们可以一览无余。想当年我们一起结伴深入山林,在那云雾缭绕的地方寻找芬芳的花朵。当时我们还不知道人世间的风波险恶,一心向往那青山绿水之外的世外桃源。现在回头看看那喧嚣的世界,我们是否已经成为那些旁观者眼中的笑话呢?大自然并非束缚人类,只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命运。有人喜欢安逸的生活,有人愿意辛劳奋斗,这无关山水景色的高低雅俗之分。在这宁静的红尘之外,黄昏的烟雾弥漫开来,山脉与天空相映成趣,溪水依然碧波荡漾。
去完善
释义
1. 山人:隐居在山中的人,这里指作者自己。 2. 笑渡行:在渡船上笑着行走。 3. 曲又曲:形容水流曲折。 4. 古渡济人日不足:古老的渡口每天无法满足所有需要过渡的人。 5. 招招舟子在中流:舟子在水中招呼过渡的人。 6. 遥闻橹声促:远处听到急促的橹声。 7. 相续:一个接一个。 8. 瞩:注视。 9. 结伴入山深:和朋友一起进入深山。 10. 芳躅:美好的足迹。 11. 风波:比喻人世间的烦恼。 12. 了无欲:完全没有欲望。 13. 毋乃:莫非。 14. 当局:身临其境。 15. 造物:创造万物的神。 16. 人拘拘:人为的限制。 17. 逸者荣兮劳者辱:安逸的人会感到荣耀,辛苦劳作的人会感到耻辱。 18. 自甘逸与劳:心甘情愿地选择安逸或辛劳。 19. 山水何曾分雅俗:山水不分高雅与低俗。 20. 红尘静处暮烟横:繁华世界的宁静之处,傍晚的烟雾弥漫。 21. 山自空青水自绿:山是青山绿水。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水画面,诗人通过观察溪水的曲折、古渡的繁忙以及船夫在江中的忙碌,揭示了生活中人们各自奔赴的目的地,同时也表现出自己向往平静生活的意愿。诗中虽然提到了“当时结伴入山深”和“不知世上有风波”,但更多表达的是诗人超脱尘世纷扰、追寻心灵净土的渴望。 开篇两句,描述了溪水的曲折和古渡的忙碌,为整个场景定下了基调。随后写船夫划船载客,以“招招舟子在中流,两岸遥闻橹声促”展现了当时的情景,使人如闻其声。“东岸渡来西岸人,西岸待渡还相续”则表现了人们在此渡口匆匆忙忙、络绎不绝的场景。 接着诗人笔锋一转,从现实过渡到回忆。“渡头溪水流出山,人在山头高处瞩”呈现出一种远观之态,表达了作者对曾经入山探寻美好风景的回忆。紧接着的“当时结伴入山深,乱云何处寻芳躅”表达出诗人昔日在深山里的乐趣。然而,繁华世界总会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困扰,“不知世上有风波,烟霞以外了无欲”说明了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往往让人措手不及。 此后,诗人借景抒情,通过对比现实的喧器和山川的美景,表达了他的感慨:“今日出上望滔滔,毋乃旁观笑当局。”这仿佛是旁观者清,看到了奔波劳碌的人们难以觉察的问题。紧接着,诗人感叹造物的奇妙和人世的纷争:“造物非以人拘拘,逸者荣兮劳者辱。”这里的“逸者”指远离世俗纷争之人,而“劳者”则是世人中最奔波劳碌的那部分人。诗人认为那些追求自由的人会得到幸福,而过于劳碌则会给自己带来不幸。 最后,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进一步强调了他的观点:“夫人自甘逸与劳,山水何曾分雅俗。红尘静处暮烟横,山自空青水自绿。”这样的结尾既呼应了开篇的风景描写,又表达了作者期望能够在山水之间找到心灵的慰藉。整首诗情感深厚,富于哲理,令人回味无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山人笑渡行》是南宋诗人章甫的一首七言绝句,创作于公元1234年。当时正值金国灭亡、蒙古帝国崛起的动荡时期。诗人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国家的命运感到忧虑。 章甫在南宋朝廷担任过官员,但因政治斗争失利而被贬谪。他在流放期间,开始关注民间疾苦,写下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山人笑渡行》便是其中之一。诗人在诗中通过描绘山人的形象,表达了对百姓生活的关切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