霹雳引
天地肃兮阳伏藏,以时出兮万物攸行。
声砰訇兮,蛰虫咸作。
蛰虫不作兮,自底天亡。
象震出兮惟君王,发号令兮惊四方。
惽封禺之守臣兮,自为聋聩。
死霹雳之下兮,式彼天常。
噫,余非好杀兮,刑宪有章。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天地静默而阳光隐匿,适时而出万物繁衍。
声响震天,冬眠昆虫纷纷醒来。
若虫儿不苏醒,自会走向灭亡。
犹如雷霆万钧,唯有王者风范。
发出号令,震慑四面八方。
昏庸封疆的官员,如聋似瞎。
死于雷霆之下,才显天道无常。
唉,并非我好杀戮,而是刑法有度。
去完善
释义
1. 天地肃兮阳伏藏:此句中的“阳”是太阳的意思,“伏藏”是指隐藏起来。整句话是说在冬天,天地间显得严肃,阳光隐没于地平线以下。
2. 以时出兮万物攸行:这句话中的“以时出”是按季节出来的意思,而“万物攸行”则是万物按照自身的规律行动。
3. 声砰訇兮,蛰虫咸作:这句中的“砰訇”形容声音巨大,“蛰虫咸作”是讲冬眠的昆虫开始苏醒活动。
4. 蛰虫不作兮,自底天亡:这里的“底”指根本、基础之意,“天亡”即自然消亡。意思是如果昆虫不按时醒来活动,就会自然死亡。
5. 象震出兮惟君王:此处的“象震”意为模仿雷霆震动,比喻君王的威严,整句是说只有君王才能像雷霆般震动大地。
6. 惽封禺之守臣兮,自为聋聩:这里“封禺”指的是古代的封疆大臣,负责边境安全。诗句大意是说这些封疆大臣昏庸无能,就像耳聋眼瞎一样无法履行职责。
7. 死霹雳之下兮,式彼天常:这里的“天常”是天道的意思,全句意为在天威下死去,这是天道的正常运行。
8. 噫,余非好杀兮,刑宪有章:“噫”是一种叹词,用来表达感慨。“刑宪有章”指的是刑罚和法令都有明确的规定。这句诗的意思是,唉,我并不是喜好杀戮的人,我只是按照刑法来行事。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名为《霹雳引》,诗人通过比喻的手法,将雷霆万钧的霹雳之势与国家的统治者联系起来,表达了诗人对君王的警示和劝诫。在诗人眼中,天地间的规律犹如国家的法制,只有严格执行,才能使国家安定繁荣。而诗人虽然表面看似冷酷无情,但实则用心良苦,希望通过严格的刑罚来维护国家法纪,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首句“天地肃兮阳伏藏,以时出兮万物攸行”描述了自然的秩序,表达了诗人对天地间规律的敬畏之情。接下来的诗句“声砰訇兮,蛰虫咸作。蛰虫不作兮,自底天亡。”则是以春雷惊动蜇伏的昆虫,若没有雷声,这些昆虫将无法生存,以此比喻国家的法律就如同雷声一样重要。再往下,诗人指出,只有君王能如同雷霆般发出号令,震动四方,所以君王的作为是至关重要的。
然后,诗人在“惽封禺之守臣兮,自为聋聩。死霹雳之下兮,式彼天常。”这两句中告诫那些无视法纪、听之任之的官员,他们的行为等于自己给自己带来毁灭,只有严格执法,方能保全天下的安宁。结尾两句“噫,余非好杀兮,刑宪有章。”则表明诗人并非嗜杀之人,他只是希望用法律的威严来震慑不法之人,维护社会秩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霹雳引》是南宋诗人薛季宣的一首描写雷雨景象的诗歌。这首诗歌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公元1127-1279年),这个时期正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时期,金朝南侵,宋朝政权岌岌可危。
薛季宣是南宋的一位文人,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然而,他的生活并不太平,在他生活的时代,金兵南下,战火纷飞,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种社会现象深深地影响了他,使他对国家的命运产生了深深的忧虑。
在这个特殊时期,薛季宣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他以诗言志,用笔墨描绘出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不幸。在《霹雳引》这首诗中,他用雷霆万钧之势来形容战争的猛烈,用雨水的滂沱来象征人民的苦难。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