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和家大人将赴季弟官舍书示及门之作 其一
力穑良农必有年,先修人事乃言天。
士非学问无由立,勿道家饶负郭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农业生产中,勤奋努力且方法得当的农民定会有好收成,首先要做好人伦事务,然后才能谈及天道自然。读书人若没有学识,就无法立足于社会;不要总说家乡土地丰饶,应先学会独立奋斗。
去完善
释义
注释:1. "力穑":努力耕种。2. "良农":优秀的农民。3. "有年":年成丰收。4. "先修人事":先做好人的事情。5. "乃言天":然后再谈天的恩赐。6. "士非学问无由立":读书人如果不通过学习就无法有所成就。7. "勿道":不要说。8. "家饶":家里富足。9. "负郭田":靠近城边的田地。
去完善
赏析
《恭和家大人将赴季弟官舍书示及门之作 其一》这首古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农事、人事与士人学问之间关系的深刻见解。首句“力穑良农必有年”以农事为喻,强调耕耘是获得丰收的必要条件,寓意着勤奋努力的重要性。次句“先修人事乃言天”则进一步指出,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应先注重人际关系的处理和自身素质的提高,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并取得成功。接下来两句“士非学问无由立,勿道家饶负郭田”则揭示了知识对于士人的重要性,告诫人们不要过分依赖家族的财富和地位,只有通过学习和积累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这首诗启示我们要勤奋努力,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恭和家大人将赴季弟官舍书示及门之作 其一》这首诗出自宋代诗人孙应求之手。此诗创作于公元960年至1279年间的宋朝时期。在这段时间里,孙应求身处社会变革的时期,江山易主,国家兴亡。家国之忧、手足之情均反映在这首诗歌之中。
当时的宋朝社会矛盾逐渐显现,民生疾苦不断,对外战争频仍。在这样的背景下,孙应求身处家族的期望与国家的责任之间,他渴望家族和睦,又忧虑国事安危。
诗中的“家大人”指的是作者的父辈,即将赴任的弟弟则是作者的亲人。在这首诗中,孙应求表达了对家族和睦的祝福,同时也暗示了对国家未来的深深忧虑。这种情感体现了那个时代文人墨客的家国情怀以及他们对民族命运的关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