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干问舟
乌桕林头月上弦,黄芦矶下水平天。
十年客路多随雁,一树秋声总是蝉。
江阔乱分渔火细,滩空长漱岸沙圆。
丁宁说与梢人去,若过芝山且系船。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乌桕树林的上空,月亮如弓;黄芦矶下,江水平静得仿佛和天空相接。
十年漂泊在外,像大雁一样四处飞翔;秋天来临时,满树的叶子在风中发出沙沙声响,就像是夏蝉在唱歌。
江面宽阔,灯火零乱,渔火星星点点;沙滩空空荡荡,河岸边的沙子被冲刷得圆圆润润。
要叮咛那些船夫们啊,如果你们经过芝山的时候,最好把船停泊在那里。
去完善
释义
1. 余干:古县名,位于江西省东北部。这里指艾性夫在余干附近的地方。
2. 乌桕:一种树名,秋天叶子会变红,果实可榨油。
3. 林头:树林的顶端。
4. 上弦:月亮上半个月相的一种,此时月亮如弓,因此称为上弦月。
5. 黄芦矶:黄色的芦苇。矶是水边突出的岩石或石滩。
6. 水平天:形容江水与天空相接,一片平静的景象。
7. 十年客路:诗人十年来的旅程。
8. 随雁:随着大雁迁徙的方向,比喻旅人的漂泊不定。
9. 一树:一棵树木,这里是形容蝉声的连绵不绝。
10. 秋声:秋天的声音,这里指蝉鸣声。
11. 江阔:江河宽阔。
12. 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13. 滩空:滩涂空旷无人。
14. 长漱:形容水流冲刷岸边沙滩的声音。
15. 丁宁:叮嘱的意思。
16. 梢人:船夫。
17. 芝山:古代山名,具体位置待考。
18. 且系船:暂时停船休息。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秋日江上夜景。诗人以月亮、江水、黄芦、乌桕、渔火等景物为线索,展现了一幅辽阔的画卷。其中,“乌桕林头月上弦,黄芦矶下水平天”两句,形象地描绘了乌桕林头的月亮和江边的黄芦,表现了诗人在欣赏美景时的沉静心情。
接下来,诗人通过写大雁和蝉的叫声,表达了离家十年的孤独感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十年客路多随雁,一树秋声总是蝉”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离家时间之长和对家乡的眷恋。
而后,诗人又通过描述江面的辽阔、渔火的闪烁以及滩涂上的沙石,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和深度。“江阔乱分渔火细,滩空长漱岸沙圆”这两句,既表现了江面的辽阔,又通过细节描写突出了渔民的生活场景。
最后,诗人叮嘱梢人(舵手)经过芝山时,要停船靠岸,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这一结尾,使整首诗的情感更加深沉,也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乡的眷恋。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余干问舟》是南宋末年诗人艾性夫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1259年,当时金国灭亡,蒙古帝国势力逐渐南侵,南宋面临极大的危机。这一时期,艾性夫作为一个汉族文人,对国家的命运和个人遭遇充满了忧虑和感慨。
在这一历史时期,艾性夫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中。他在南宋末年担任官员,但因不满朝政腐败而辞官回乡,从此过上了隐居生活。然而,即便在远离政治中心的地方,他也无法摆脱时代的阴影。金国的灭亡和蒙古帝国的入侵使他的家乡遭受战乱之苦,民生凋敝,百姓流离失所。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艾性夫正值中年,经历过人生的坎坷波折。他曾满怀壮志投身官场,希望能为国家建功立业,但现实却让他失望透顶。他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对故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
综上所述,《余干问舟》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是一个充满战争、动荡和忧患的年代。艾性夫作为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文人,在国家危亡之际,他既痛心疾首于国家命运的衰颓,又对自己的遭遇深感无奈。这些复杂的心情都凝聚在他的诗篇之中,使之成为南宋末年一首具有深刻历史内涵和人文关怀的佳作。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