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令 其三
月。霜凝,冰洁。三五圆,二八缺。玉作乾坤,银为宫阙。如镜复如钩,似环仍似玦。兰闺少妇添愁,榆塞征人怨别。汉家今夕影娥池,穆穆金波歌未阕。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月亮。被霜冻结,洁白如玉。有时十五圆满,有时二十又八分。犹如玉造的天地,银色铸就的宫殿。时而像镜子一样明亮,时而又如钩子般弯钩;既像连环,又像断开一半的玉佩。让闺房里的妇女增添忧愁,也让边关征人感叹离别。汉朝今日,月光映照在池塘,让人不禁想起金波之歌尚未唱完。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霜凝:指月光如同霜一样洁白纯净。
2. 三五圆:指农历十五月亮最圆的时候。
3. 二八缺:指农历十六至三十期间,月亮逐渐变缺的过程。
4. 玉作乾坤:形容月亮如玉般光洁,照亮了整个宇宙。
5. 银为宫阙:比喻月光映照下的宫殿犹如银色。
6. 如镜复如钩:描绘了月圆和月缺时的不同形状。
7. 似环仍似玦:同样描述了月圆和月缺时的形态变化。
8. 兰闺少妇:指年轻女子。
9. 榆塞征人:指戍守边关的士兵。
10. 汉家今夕:指汉代的宫廷夜晚。
11. 影娥池:汉代宫廷中用以赏月的一个水池。
12. 穆穆:庄重恭敬的样子。
13. 金波:月亮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投射出的倒影。
14. 歌未阕:唱歌未完的意思。

去完善
赏析
《一七令 其三》杨慎,通过对月亮的不同形态和场景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和人性的深刻理解。首句“月。霜凝,冰洁”以冰清玉洁之态表现月亮之美,强调月亮的品质。接下来的两句“三五圆,二八缺”用具体的数字描述了月亮的盈亏变化,使读者更易理解。紧接着的“玉作乾坤,银为宫阙”则通过描绘月亮照耀下的天地景色,展现出一种广博浩渺的意境。
在词的下片,诗人进一步描绘了月亮与人间的关系。他巧妙地将明月比喻为镜子、环形饰物等事物,用以呈现月亮的多面性。接着的“兰闺少妇添愁,榆塞征人怨别”更是将月亮与人们的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道出月光之下的人间百态。最后一句“汉家今夕影娥池,穆穆金波歌未阕”则以月色美景为背景,使整首词更具诗意。
整体来看,杨慎的这首《一七令 其三》通过对月亮的描绘,传达出了自然界与人世间的无尽和谐,充分展示了诗人的才情与感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一七令·其三》是明代文人杨慎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至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年)间,正值杨慎贬谪云南期间。在这段时间里,杨慎远离政治中心,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无奈。
在明朝中期,宦官专权、政治腐朽的现象十分严重。杨慎因上疏谏诤而被贬谪到遥远的云南,这一人生变故使他深刻感受到了朝廷的黑暗和不公。在漫长的流放生活中,他逐渐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并非仅仅局限于名利地位,而是在于内心的修养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因此,在这首诗中,杨慎以梅为喻,表达了他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和对苦难生活的超脱。诗句中的“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既描绘了梅花孤独的处境,又表现了诗人独立不阿的精神风貌。而“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则形象地描绘了杨慎在面对命运磨难时的坚韧不拔。通过这首诗歌,我们可以感受到杨慎在贬谪岁月中所展现出的高尚情操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