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天目礼书记闽回
爪牙消息露三山,勘破曾郎想不难。
一啸归来千嶂晓,於菟不似旧时斑。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爪牙消息露出三个山头,想要看穿曾郎的心思并不难。
一声长啸归来的千山曙光中,老虎并不像过去那样有斑纹。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寄:这里指写诗给朋友。
2. 天目礼书记:天目礼书,指的是浙江省杭州市的天目山;书记,是寺庙的僧职之一。这里“天目礼书记”应该是指某位在浙江省杭州市天目山做书记的僧人。
3. 闽回:福建一带的回路。
4. 爪牙:比喻得力助手或亲信。
5. 三山:古代神话中的海上三神山,即蓬莱、方丈、瀛洲。这里是诗人比喻天目山的美丽风光。
6. 勘破:看破、看透。
7. 曾郎:这里可能指的是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8. 一啸:长声呼啸。
9. 千嶂:层层叠叠的山峰。
10. 於菟:古代中国对虎的别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天目礼书记在闽江之畔的相聚情景。诗中运用了许多象征性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和对友情的珍视。
首句“爪牙消息露三山”,用爪牙这一形象来形容山水,使读者仿佛能看到山水之间那气势磅礴的景象。同时,三山这一词语又暗示了诗人与友人所在的地理位置。诗人以这样的开头引出下文,为接下来的叙述做铺垫。
第二句“勘破曾郎想不难”,通过猜测友人曾经的经历,表现了对友人的了解和理解。“想不难”则是诗人对其看法的表达,传达出诗人认为友人已经看透了世间的一些事情。
第三句“一啸归来千嶂晓”,描述了诗人在黎明时分与朋友重聚的场景。“一啸”表现了诗人的喜悦之情,同时也强调了诗人与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而“千嶂晓”则形象地描绘了闽江岸边壮丽的山水景色。
最后一句“於菟不似旧时斑”,用於菟(即老虎)比喻诗人自己,表明诗人已经不再是过去的自己,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和世事的变迁。这句诗既表现了诗人对过去的回忆,也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天目礼书记闽回》是宋代诗人释普岩的一首五言律诗,主要描述了作者在福建地区对天目山隐修生活的怀念之情。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宋哲宗元祐年间(1086-1094年)。
在这个时期,作者作为一位僧人,经历了很多人生起伏和变化。他在天目山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潜心研究佛教教义,过着简单而清苦的日子。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不得不离开这个生活已久的地方,远赴福建地区进行传教活动。尽管他努力适应新的环境,但内心仍然怀念着天目山的静谧与美好。
与此同时,宋哲宗元祐年间正处于北宋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社会相对稳定,佛教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繁荣发展。但由于朝廷对宗教政策的变动,僧人们的生活和地位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作者一方面感受到时代的变迁所带来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更加珍视自己曾经的修行生活。
综上所述,《寄天目礼书记闽回》这首古诗反映了释普岩在时代背景下对个人经历的感慨与怀念,表达了作者对于禅意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