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禅者归蜀
出剑门兮入剑门,眼空寰宇一闲身。
杖挑一滴江南水,散作西川劫外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走出剑门关又进入剑门关,放眼望去天地之间只有我这个闲散之人。用杖挑起一滴江南的水滴,让它在西川之外的劫难中化作春天的气息。
去完善
释义
1. 剑门:位于四川省,这里代指蜀地。
2. 寰宇:即整个世界。
3. 一闲身:作者自指,表示独善其身的状态。
4. 杖挑一滴江南水:形容随身携带故乡的情怀。
5. 西川:四川省西部,这里泛指四川地区。
6. 劫外:超脱于尘世之外。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僧人释普岩的一首七言诗。诗中作者以剑门关为出发点,表达了在禅宗修行过程中所体悟到的无我境界,即把一切世俗烦恼看做无物,内心清净无染。“眼空寰宇一闲身”意味着禅师已超脱凡尘俗世的纷扰,达到无所畏惧、无所挂牵的境地。最后两句描绘了禅师手中的杖与江南的水,巧妙地融为一体,意喻将禅宗的智慧播撒到西川大地,给众生带来劫后余生的春意和希望。整首诗既展现了诗人内心的顿悟和对自然的理解,又传递了禅宗的精神内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乘禅者归蜀》是南宋时期著名诗僧释普岩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中期,大约是公元12世纪后半叶。在这个时期,中国佛教发展到了一个相对繁荣的阶段,禅宗文化尤为盛行。诗人释普岩正是这一时期禅宗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南宋中期,社会政治环境相对稳定,经济逐渐复苏,这使得文人墨客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诗歌创作中。同时,禅宗文化的普及使得许多文人开始关注禅修生活,他们通过诗歌表达对禅修的向往和对禅意的理解。释普岩作为一位禅宗高僧,他的诗歌作品大多以禅宗为主题,表达了其对禅修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释普岩在这首诗中,以乘禅者的身份表达了对故乡四川的思念之情。当时,他正在江南一带云游参禅,当他听闻家乡四川的消息时,不禁心生感慨,写下了这首《乘禅者归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