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春日陪宴会春园亭

标题包含
春日陪宴会春园亭
为怕三春过,因谋数刻狂。 醉轻欣射中,欢甚惜歌长。 骄马花间系,啼莺柳下藏。 前旌归去晚,十里淡风光。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赵抃(998年-1062年),字阅道,号知非子,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市)人。北宋名臣、文学家,以清廉著称,被誉为“铁面御史”。 赵抃于宋真宗咸平年间中进士,历任殿中侍御史、右司谏、尚书都官员外郎等职...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生怕错过美好的春光,因此渴望尽情欢乐的时光。 陶醉于轻松愉悦的心情,欢喜之中又惋惜歌声太长。 在花间系上骏马,啼鸣的黄莺躲在柳树下。 前面的队伍回去得晚了,十里的路程都弥漫着淡淡的风光。
去完善
释义
1. 三春:春天三个月,即农历正月称为孟春,二月称为仲春,三月称为季春。 2. 数刻:短暂的时间。 3. 射中:指射箭命中目标。这里借指作者在宴会上欢愉的心情。 4. 前旌:古代出行时,以竿为旗,上置旄牛尾,用以引导队伍前进的方向,此处代指出行的官员。 5. 十里:表示距离较远,实际具体距离可能没有十里。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春天的美景和诗人愉悦的心情。首先,诗人在首联点明了“三春”的短暂,表达了其对时光流逝的忧虑,以及对欢乐时光的珍惜。在接下来的两联中,诗人通过描写自己的陶醉于美酒、歌声之中,以及马儿在花间悠闲地休息、黄莺在柳荫下欢快地啼鸣等景象,展现了一幅生动活泼的春天画面。尾联则借助于远去的旗子象征自己的离去,并用“十里淡风光”来形容春光的悠长和淡泊,暗示出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整首诗以充满生机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自然之美和人们愉悦的生活状态,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独特感受和对生活的热情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在北宋时期,公元1061年,赵抃担任杭州知州。在此任期内,他修建了春园亭,作为官员们在闲暇时举办宴会和聚会的场所。在这个春日,赵抃陪同当时的朝廷官员们一起在春园亭举行宴会。在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下,赵抃表达了对于春天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视。 这个时期,赵抃正处于他人生的鼎盛时期,他在官场上的声望和地位都得到了提高。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忘记自己的初心,仍然保持着对人民的关爱和对国家的忠诚。赵抃在担任杭州知州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民生和社会发展的政策,使得杭州地区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北宋王朝正处于繁荣昌盛的阶段,社会相对安定,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足。赵抃作为一位忠诚于国家、关心民生的好官,他的政绩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和百姓的称赞。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赵抃的这首诗《春日陪宴会春园亭》成为了表现北宋文人精神风貌的重要作品。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