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东城梅花示哲上人
一枝冷落为谁开,欲遣寒香入酒杯。
铁石心肠犹解赋,芝兰风味合相陪。
腊前颇讶疏疏见,春尽何妨得得来。
十里东城不嫌远,待看山月照徘徊。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一朵花儿寂寞地开放,为了谁呢?想要让这淡淡的香气融入酒中。
即使铁石心肠的人也能理解这种感受,如同香草般的风味应当相伴。
寒冬过去时让人感到惊奇,春天结束时也不妨欣赏一番。
在东城的十里之外并不觉得遥远,等待月亮照亮山野,任人徘徊流连。
去完善
释义
1. 东城:中国地名,此处可指北京市的东城区或武汉市的武昌区等地。
2. 梅花:又称梅、春梅等,是中国传统的名花之一,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3. 哲上人:对僧人的尊称,此处的哲上人为一位德行高尚的高僧。
4. 一枝冷落:形容梅花的孤寂和冷清。
5. 为谁开:表示梅花无人欣赏的孤独。
6. 欲遣寒香入酒杯:意指想要将梅花的清香融入酒中,品味其独特的风味。
7. 铁石心肠:形容坚定的意志和毅力。
8. 犹解赋:依然能够吟咏诗句,表达对梅花的喜爱之情。
9. 芝兰风味:比喻美好的品质和风度。
10. 合相陪:与梅花相伴,共享美好时光。
11. 腊前:农历十二月,即腊祭之月。
12. 颇讶疏疏见:令人惊讶的是,梅花在冬季就已经稀疏地开放了。
13. 春尽:春季即将结束的时候。
14. 何妨得得来:为什么不可以等到春天结束再来欣赏梅花呢?
15. 十里东城:泛指距离较远的东部城区。
16. 不嫌远:不介意路程遥远。
17. 待看山月照徘徊:期待着在山月和梅花之间徜徉,感受那份宁静与美好。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题目中的“东城”是诗人在南宋时期的居住地区。诗人通过描绘梅花的形象与气质,寓含了坚韧不屈的品性。在寒冬之际,梅花独自开放,不畏严寒,象征着诗人坚守正义、忧国忧民的精神风貌。同时,梅花香味独特,易引人心生感慨,寓含诗人希望团结志同道合者共谋国家大事的愿望。
首句中,诗人以“冷落”来形容梅花所处的环境,表达了其艰难处境和孤寂情感。接下来的诗句,通过将梅花融入酒杯的行为,暗示诗人渴望在苦难时期寻找慰藉的心灵向往。同时,“铁石心肠犹解赋,芝兰风味合相陪”意味着即使在严峻时刻,仍能以坚韧的意志创作出优美的诗篇,并期待有高雅之友相伴左右。
诗的中间部分,诗人抒发了对梅花的观察感想。梅花在腊月之前就已盛开,到春天结束时仍未凋谢,这表现出梅花的顽强生命力和坚定的信念。与此同时,诗人提及“十里东城不嫌远”,寓意着即使身在远方,也会持续关注国家的命运,体现了诗人的家国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赋东城梅花示哲上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綦崇礼的一首咏梅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048年,即宋仁宗庆历八年,当时綦崇礼担任国子监祭酒一职。
在这一年里,綦崇礼历经了宦海浮沉,他在政治上积极献言献策,期望改革朝政,实现国家富强。然而,他却因直言不讳而遭到排挤,被调任为国子监祭酒。尽管如此,他依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寄情山水,以诗歌抒发内心的情感。
在这一时期,北宋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梅花的清新脱俗、坚韧不屈的品质,正是宋代文人墨客所崇尚的精神风貌的体现。綦崇礼通过对梅花的赞美,表达了对自己坚定信念和远大抱负的寄托。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