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花
鸟啼从溅血,花发亦同心。
三月春光老,映山花照林。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鸟儿啼鸣诉说哀伤,花开繁茂犹如心意相连。三月的春光渐渐消逝,映山红花照亮树林。
去完善
释义
鸟啼:指杜鹃鸟的叫声。
溅血:指杜鹃鸟的叫声如同血滴溅落的声音。
花发:指杜鹃花的开放。
同心:这里指的是杜鹃鸟与杜鹃花的共同之处,即它们都在春天盛开,都与春天的消逝有关。
三月春光老:指春天的美好时光在三月结束时即将逝去。
映山:形容杜鹃花开满山的样子。
照林:指杜鹃花在树林中闪耀的光辉。
去完善
赏析
《杜鹃花》一诗是南宋诗人许及之的佳作,描绘了杜鹃花的美丽与生命力。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拟人手法,将杜鹃花的花开与鸟啼联系在一起,赋予杜鹃花以人的情感。"鸟啼从溅血"一句生动地描绘了杜鹃鸟啼声的哀婉,仿佛杜鹃鸟因失去伴侣而悲痛不已。与之对应的是"花发亦同心"一句,诗人用"同心"一词表达了杜鹃花同样富有情感的特质,传递出杜鹃花和杜鹃鸟之间深厚的感情联系。这种情感在春天即将离去的时候愈发浓烈,正如最后两句"三月春光老,映山花照林"所示,尽管春天即将结束,杜鹃花依然尽情绽放,映照山林,展示出生命的壮丽与坚韧。全诗通过杜鹃鸟与杜鹃花的相互映衬,形象地表现了生命的美好、生命的悲欢以及生命的韧性与力量,使读者感同身受,回味无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杜鹃花》是南宋诗人许及之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描绘了杜鹃花的美丽和悲伤的寓意,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关爱。
创作时间: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大约在公元1160年至1279年之间。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时期,金国、蒙古和南宋三国鼎立,战争频繁。
人生际遇:许及之在南宋时期曾担任过官员,但由于政治斗争失败,他被迫辞官回乡。在这期间,他对故乡和亲人充满了思念之情。这种情感在他的诗歌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时代背景: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由于战乱和政治腐败,百姓生活困苦。许多文人士大夫对此感到忧虑和痛心,他们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许及之作为这一时期的诗人,他的诗歌也反映了这些主题。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