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乐·尧庙秋社
社坛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霹雳弦声斗高下,笑喧哗,壤歌亭外山如画。朝来致有,西山爽气,不羡日夕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乡村祭祀的烟雾逐渐消散在树林中,伴随着乌鸦的叫声。我们在这里一边饮酒,一边欣赏着丰收的景象。突然传来一阵激烈的鼓声和欢笑声,仿佛是一场比赛的进行。歌声从亭子外面传来,那里的山水如诗如画。早晨来到这里,感受到西山的清爽之气,让人不再羡慕傍晚的美景。
去完善
释义
1. 平湖乐:词牌名,该词是王恽创作的一首描绘秋天尧庙场景的词。
2. 尧庙:祭祀尧的庙宇。
3. 秋社:古代秋后举行的一种祭祀土地神的仪式。
4. 社坛:举行祭祀的地方。
5. 烟淡:烟雾淡薄。
6. 林鸦:指在树林中栖息的乌鸦。
7. 多稼:丰收的景象。
8. 霹雳弦声:形容鼓声如雷鸣般震撼。
9. 斗高下:比赛高低。
10. 笑喧哗:欢笑热闹的声音。
11. 壤歌:古代的民歌,此处表示民间欢乐的歌声。
12. 亭外山如画:亭子外的山景美丽如画。
13. 朝来致有:早晨来的空气非常清新。
14. 西山爽气:西山那清新的空气。
15. 不羡日夕佳:不羡慕黄昏时分的美景。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描绘了秋日乡村的丰收景象和人们喜悦的心情。上阕写尧庙社祭时的情景,“社坛烟淡散林鸦”一句,通过对社祭烟雾弥漫、林间乌鸦散去这一细节的描绘,展现了民间祭祀的热闹氛围。紧接着,作者通过“把酒观多稼”表达了人们对丰收的喜悦之情,以及欢庆秋天的到来。同时,“霹雳弦声斗高下,笑喧哗”则是对农民们比赛唱戏时热闹场景的生动描绘,反映出人们在丰收时刻欢快、自信的心态。
下阕则将视角转向了周围的风景,“壤歌亭外山如画”句,表达了山野风光的美丽,而“朝来致有,西山爽气,不羡日夕佳”更是强调了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与赞赏。最后两句,作者借西山之景传达了秋天带来的清新之感,以及对这种美好时光的眷恋。整首词在描述丰收景象的同时,也展现出了浓厚的自然情怀和人文关怀,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平湖乐·尧庙秋社》是元朝著名文学家、音乐家王恽的一首词。这首词创作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左右,即元朝建立初期。
在创作这首词时,王恽正处于他人生的鼎盛时期。他在元朝政府中担任重要职务,曾历任监察御史、翰林院修撰、翰林直学士、嘉议大夫等职。他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对元朝的制度建设和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时,元朝刚刚建立,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为了安抚民心,元朝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包括实行封建制度,恢复农业生产,以及加强文化建设等。在这种情况下,王恽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国家治理的期望。
在这首词中,王恽通过对尧庙秋社的热闹场景的描绘,表达了人们对丰收的期盼和对祖先的敬仰之情。同时,他也通过这种形式表达了对国家治理的期待,希望元朝政府能够采取措施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