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公
有何辛苦有何愁,个个林间尽白头。
细叶累巢花影暖,微虫共食竹阴秋。
清音岂许黄鶑伏,素羽曾教白鹭羞。
唯尔鬓毛应似我,相逢不用话因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有什么辛苦和烦恼,每个在树林间的人都会满头白发。
细长的叶子累积成鸟巢,花的影子带来温暖;微小的小虫共享竹林的阴凉秋天。
清脆的鸣声怎能被黄色的莺鸟压制,洁白的羽毛曾经让白鹭感到羞愧。
只有你的鬓角毛发应该像我一样,相逢的时候不需要谈论原因。
去完善
释义
1. 何:什么;
2. 有:具有;
3. 辛苦:艰难困苦;
4. 愁:忧愁;
5. 个个:每个个体;
6. 林间:树林中;
7. 尽:全部;
8. 白头:白色头发,通常指老人;
9. 细叶:细腻的叶子;
10. 累:积累;
11. 巢:鸟巢;
12. 花影:花朵的影子;
13. 暖:暖和;
14. 微虫:小昆虫;
15. 共食:一起进食;
16. 竹阴:竹子遮挡阳光形成的阴影;
17. 秋:秋天;
18. 清音:清澈的声音;
19. 黄莺:黄鹂;
20. 伏:低飞;
21. 素羽:白色的羽毛;
22. 白鹭:白鹳;
23. 羞:害羞;
24. 唯:只有;
25. 尔:你;
26. 鬓毛:鬓角毛发;
27. 应似:应该像;
28. 我:作者本人;
29. 相逢:遇见;
30. 不用:不需要;
31. 话:谈话;
32. 因由:原因;
去完善
赏析
《白头公》这首诗描绘了自然界中白头翁鸟的生动景象和生态习性。诗人通过对白头翁鸟的观察与欣赏,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全诗以景写情,情景交融,使人们对白头翁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首联“有何辛苦有何愁,个个林间尽白头”,诗人开篇就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有什么辛苦、有什么忧愁能让这些鸟儿都变成了白头翁?这里,诗人用“辛苦”和“忧愁”来形容鸟儿的生活状态,展现出它们在自然环境中生活的艰辛和挑战。同时,通过“林间尽白头”这一形象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这些白头翁鸟的同情和关爱。
颔联“细叶累巢花影暖,微虫共食竹阴秋”,诗人继续描绘了白头翁鸟的生态习性。其中,“细叶累巢”是指白头翁鸟用细小的树叶筑巢,表现了它们的勤劳和智慧;“花影暖”则传达了春天来临时,花儿盛开时的温暖景象。而“微虫共食竹阴秋”则描绘了白头翁鸟秋天在竹林中觅食的场景,展现了它们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
颈联“清音岂许黄莺伏,素羽曾教白鹭羞”,诗人进一步赞美了白头翁鸟的与众不同。其中,“清音”指的是白头翁鸟清脆悦耳的叫声,这种美妙的鸣声怎能允许黄莺俯首称臣呢?而“素羽”则是指白头翁鸟洁白如雪的羽毛,这种纯洁无瑕的美丽曾经让白鹭感到羞愧。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白头翁鸟的赞美之情,以及对它们独特品质的欣赏。
尾联“唯尔鬓毛应似我,相逢不用话因由”,诗人通过比较自己和白头翁鸟的白发,表达了他们之间的一种默契和共鸣。他认为,白头翁鸟的鬓毛应该像他的白发一样,都是因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和生活的不易。因此,当他们相遇时,无需言语就能理解彼此的心意。这里,诗人通过比较人与鸟的共同点,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总之,《白头公》这首诗通过对白头翁鸟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全诗以景写情,情景交融,使人们对白头翁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白头公》是北宋著名诗人魏野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岁月流逝的感慨。创作于北宋真宗时期(998-1022年)。
在北宋真宗时期,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然而,这一时期也是文人墨客们对人生思考的高峰期。他们通过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表达了对生命、道德、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魏野作为当时的一位知名诗人,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魏野一生淡泊名利,不慕荣华,过着隐居的生活。他的诗歌多描绘自然风光,表现田园生活,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生的思考。在这首诗中,他以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为形象,表达了他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这种感慨既是对老者的同情,也是对自身命运的反思。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