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社寄山中故人
燕子来时人送客,不堪离别泪沾衣。
如今为客秋风里,更向人家送燕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当燕子飞回来时人们挥手告别,难以忍受别离的泪水沾湿了衣裳。现在我在秋天成为了过客,更加懂得去别人家送别南归的燕子。
去完善
释义
1. 燕子:指的是家燕,每年春秋两季往来于南方与北方之间。这里代指季节更替。
2. 山中人:生活在山中的人,这里指诗人的老朋友。
3. 秋风:秋季的秋风,暗含了诗人对故人的思念之情。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秋天与故人离别的诗作,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出深厚的情感。首联“燕子来时人送客,不堪离别泪沾衣”,诗人以燕子报春的季节喻指欢聚时刻,同时用“人送客”和“泪沾衣”表达出依依惜别的场景。紧接着,颔联“如今为客秋风里,更向人家送燕归”则是将视角切换至深秋的离别时刻,诗人由当初被送别的人转为如今的送行者,并借秋风起时燕子的回归,表达了时光流逝、友人远离的无奈。整首诗通过对比,传达出诗人对个人命运及时光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朋友之间深厚情感的珍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秋社寄山中故人》是南宋诗人谢翱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末年,大约在公元1280年左右。这个时期正是南宋政权风雨飘摇、金兵入侵之际。谢翱的家乡浙江义乌位于长江下游,邻近战事频繁的金宋边界,因而深受战火之苦。
在创作这首诗时,谢翱的人生经历丰富。他曾做过短暂的小官,后因政治风波辞官归隐,潜心诗歌创作。他的一生都在追求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和谐,然而现实中的种种矛盾使他陷入深深的困扰。面对战乱和社会动荡,谢翱选择避世隐居,向山林寻求心灵的慰藉。
在南宋末年这一历史时期,民族矛盾激化,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如谢翱一般,选择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时代的忧虑和对家乡的眷恋。谢翱在这首诗中以“秋社”为题,表达了对于故乡风俗的回忆和思念之情。通过对山中故人的怀想,传达了他在乱世中对故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