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
早久何当雨,秋深渐入冬。
黄花犹带露,红叶已随风。
边思吹寒角,村歌相晚舂。
篱门日高卧,衰懒愧无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漫长的等待中,终于迎来了雨季;秋天即将过去,冬天慢慢来临。金黄色的菊花还带着晶莹的露珠,而红色的枫叶早已随风飘落。我的思绪随着寒冷的北风飘向远方,村里的歌声在傍晚时分响起。我在篱笆门前晒太阳睡觉,懒洋洋地度过一天,感觉自己虚度了光阴,没有做出什么有价值的贡献。
去完善
释义
1. 立冬: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公历11月7日或8日。这一天起,太阳开始到达黄经225度,开始进入冬季。
2. 早久:指时日已久。
3. 当:应当。
4. 秋深:秋天已经深入。
5. 黄花:这里指的是菊花。
6. 带露:带着露水。
7. 红叶:这里指的是枫叶。
8. 边思:边疆的思念之情。
9. 寒角:寒冷的季节。
10. 村歌:乡村的歌曲。
11. 相:互相。
12. 晚舂:秋天的丰收。
13. 篱门:篱笆的门。
14. 日高卧:指立冬时节白天的闲暇时光。
15. 衰懒:身体衰弱、懒散。
16. 愧无功:感到惭愧,因为自己并未有所作为。
去完善
赏析
《立冬》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陆文圭在立冬日所作。诗中描绘了秋天的尾声和冬天的到来,以及诗人内心的感受。首联“早久何当雨,秋深渐入冬”,以秋天即将结束,冬天即将到来为背景,表达了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颔联“黄花犹带露,红叶已随风”,形象地描绘了秋天景物变化的景色,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颈联“边思吹寒角,村歌相晚舂”,通过“边思”与“村歌”的对举,表现出诗人在秋冬交替之际的思绪波动,同时也展现出民间生活的欢乐气氛。尾联“篱门日高卧,衰懒愧无功”,则是诗人对自己无所作为的自嘲,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无奈和对自身才能的不满。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生活、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富有哲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立冬》是南宋诗人陆文圭的一首描绘节气变换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2世纪末,也就是南宋末期。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金朝和南宋的对立时期,战乱频繁,民生疾苦。
陆文圭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他的人生经历也颇受时局影响。他曾担任过临安府学教授、国子正等职位,后因金兵入侵而被迫辞官,流寓江南一带。他的诗歌创作深受时局和个人经历的影响,表现出对国家和民众命运的关切。
在《立冬》这首诗中,陆文圭通过描绘立冬时节的自然景象,表达了人们对季节变换的感慨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他通过对立冬时节景色的细致观察,展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在动荡时代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平静生活的渴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