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千百年来,谁能分辨谁是贤者谁是愚人呢?最终不过都是眼中一片杂草丛生的土地上的一抔黄土罢了。

去完善
释义
人乞祭余:暗用《孟子》中齐国人向墓主讨剩余祭品的故事;士:这里特指介子推,宁愿烧死也不愿出仕为官。

去完善
赏析
整首诗通过对清明这一传统节日景象的描写,以及对于历史人物典故的应用,展现了作者对于人生价值及社会地位的看法。前两联通过对自然界春天到来时生机勃勃与死亡静寂并存状态的刻画,形成鲜明对比,引发读者对生命意义的思索。后两联则借助古代故事表达出诗人对高尚品德与低俗行为之间界限的认识,并且质疑了世俗评判标准。最后一句更是将这种哲理推向高潮,指出无论智者还是愚者,在时间长河面前都归于尘土,体现了诗人豁达的人生观与宇宙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时期,黄庭坚因党争被贬至戎州。这首诗作于元符二年(1099年)清明时节,正值诗人人生低谷。目睹春日清明的桃李盛开与荒冢凄凉对比,触发了他对生命无常、贤愚难辨的深沉感慨。诗中既包含对历史人物介子推高洁品格的追思,也寄托着自身坚守气节、不事权贵的心志。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