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虾蟆

标题包含
虾蟆
虾蟆尔奚为,合合搅人耳。 在官不为官,在私无私事。 徒将一寸口,日夜相鸣吠。 岂能劖语言,且欲噪梦寐。 何者孔稚珪,爱之如鼓吹。 谁论正与淫,各自有知己。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李觏(1009年-1059年),字泰伯,北宋时期著名的学者、政治家。他出生于江西南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年轻时便以才学闻名乡里。 李觏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但他并未因此放弃对学问的...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蛤蟆为何事,吵吵惹人烦。 在职不为公,离职无私产。 仅凭一张嘴,不分日夜吠。 怎能挑毛病,还想扰梦魂。 谁是孔稚珪,喜爱若鼓乐。 不论正当邪,各有知己伴。
去完善
释义
1. 虾蟆:蟾蜍的别称。 2. 尔:你。 3. 奚为:何为,做什么。 4. 合合:通“阁阁”,形容蛙声。 5. 在官:指担任政府职务。 6. 为官:做官员该做的事。 7. 在私:指退职在家。 8. 无私事:没有私人事务要处理。 9. 徒:仅仅,只。 10. 一寸口:指嘴巴。 11. 日夜:不分昼夜。 12. 相鸣吠:相互叫唤。 13. 岂能:怎能。 14. 劖语言:扰乱语言。 15. 且欲:将要。 16. 噪:喧闹。 17. 梦寐:睡眠。 18. 何者:哪个。 19. 孔稚珪:南朝宋文学家,作《蛙赋》赞蛙。 20. 爱之:喜欢它们。 21. 如:如同。 22. 鼓吹:音乐。 23. 谁论:不管。 24. 正与淫:指高雅与低俗的诗歌。 25. 各自:分别。 26. 有知己:有了解自己的人。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讽刺世人的诗作。诗人以虾蟆为题,旨在借物喻人,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在这首诗中,诗人描绘了虾蟆呱呱叫的形象,用以暗示那些终日无所事事、只会闲言碎语、制造噪音的无聊之人。同时,诗人通过描述虾蟆的叫声,揭示了这些人虽无能却自以为是的心态。接着,诗人提到孔稚珪曾赞美虾蟆的叫声,并以此提醒人们要明辨是非,不要被庸俗的声音所影响。最后,诗人强调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知音,说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对于邪恶势力应该坚决抵制。总的来说,这首诗运用形象的比喻和犀利的讽刺,揭示了社会的种种弊病,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正义的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虾蟆》是北宋著名诗人、学者李觏的一首寓言诗。这首诗作于公元1048年左右,正值北宋仁宗时期。在这个时代,科举制度已经相当完善,文人墨客们热衷于应试做官,实现个人的政治抱负。然而,官场黑暗,竞争激烈,许多才华横溢的文人却在宦海中浮沉不定,难以施展才能。 李觏就是这样一个有才学、有理想却怀才不遇的文人。他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年轻时便以诗文闻名乡里。然而,在科举之路上屡试不第,始终未能进入仕途。这一人生经历使得他对现实社会有着深刻的洞察和清醒的认识。 在这首《虾蟆》诗中,李觏通过描绘虾蟆争斗的场景,讽刺了当时文人士大夫之间为名利地位而争斗的现象。诗中的虾蟆形象代表了那些在官场中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的小人。他们为了追求个人利益,不惜损害他人,最终导致众叛亲离、身败名裂的下场。 通过对这一现象的揭露,李觏表达了对自己怀才不遇的不满和对世俗风气的愤懑。同时,他也勉励自己在逆境中保持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质,不被尘世纷争所迷惑。这首《虾蟆》诗不仅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还展示了李觏卓越的诗才和崇高的道德情操。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