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
平时遇处暑,庭户有余凉。
乙纪走南国,炎天非故乡。
寥寥秋尚远,杳杳夜光长。
尚可留连否,年丰秔稻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平常的日子里,我们迎来了秋天的到来,这个时刻让人感受到庭院中的阴凉。自从夏末以来,我们已经走过了南方地区,可是炎热的天气却感觉不像我们的故乡。现在秋天还尚未正式来临,夜色还显得格外漫长。我们可以在这里多停留一会儿吗?因为这里的稻谷丰收,飘散着浓浓的香气。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平时遇处暑:“平时”指的是正常年份,“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炎热的夏天即将结束。
2. 庭户有余凉:指在家中感到凉爽宜人。
3. 乙纪走南国:“乙纪”即唐朝,这里借指宋代;“南国”指南方地区。
4. 炎天非故乡:炎炎夏季不是自己的故乡。
5. 寥寥秋尚远:“寥寥”形容时间短;“秋尚远”表示秋天还远未到来。
6. 杳杳夜光长:“杳杳”指深远的样子;“夜光”指月光;“夜光长”意味着夜晚时间长。
7. 可留连否:能否稍作停留。
8. 年丰秔稻香:丰收的稻谷散发着香气。
去完善
赏析
《处暑》吕本中的这首诗歌以描绘秋天到来的情景为主题,以“处暑”为起点,展现了季节转换带来的景色变化。诗人通过对余凉的描述,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同时传达出秋天的气息。虽然距离真正的秋天还有一段时间,但夜晚的月亮已经开始显得明亮而悠长。诗人借此提出疑问:是否应该在此时停留并享受丰收的喜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处暑》是宋代诗人吕本中在初秋时分所创作的诗歌。其时正值宋徽宗时期,北方的金国势力日渐壮大,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吕本中虽然是个书生,但他对国家局势十分关心。他在这首《处暑》中,以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处暑”为题材,表达了渴望国家和平、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诗中将酷热与凉爽的对比,比喻为国家战乱与太平的区别,从而抒发了对现实生活的不安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