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得雨韵
畎亩思国事,笺天泪成流。
鲜风鼓中夜,涷雨喧西畴。
一饱将如愿,卒岁应莫愁。
料得廊庙心,犹怀沟壑忧。
香灯答帝力,籉笠悬车头。
白首逢三登,酣歌娱春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田地里想着国家的事情,写信给苍天眼泪不断流淌。
清新的风吹拂着黑夜,寒冷的雨滴落在田野。
能够吃饱饭的愿望即将实现,终年应该没有忧愁。
想到朝廷里的那些人,还在关心民间的疾苦。
用香火和灯光感谢皇上的恩德,头顶竹笠驾驶着牛车。
白发苍苍的时候遇到好时光,尽情地歌唱欢度四季。
去完善
释义
1. 畎亩:田间。
2. 笺天:指向天祈祷或求助。
3. 鲜风:新鲜的风。
4. 涷雨:寒冷的大雨。
5. 西畴:西方的田野。
6. 一饱:满足一次温饱的需求。
7. 卒岁:度过一年。
8. 廊庙:宫殿、朝廷。
9. 沟壑:山野、乡野。
10. 香灯:敬神的香烛等。
11. 帝力:天子的力量。
12. 籉笠:竹编斗笠。
13. 三登:丰收年景。
14. 酣歌:尽情歌唱。
去完善
赏析
《次得雨韵》这首诗描绘了农民在风雨中的辛劳景象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诗人在田间思考国家的状况,泪水湿透了信纸。夜晚的狂风暴雨在田野间喧哗,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强大力量。虽然丰收在即,但诗人仍担忧着国家的未来。他认为即使庙堂之高,也应有忧患意识,关注百姓的生活。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和对国家的深深忧虑。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次得雨韵》是南宋诗人叶茵创作的古诗词。这首诗创作于宋宁宗嘉定年间(1208-1224年),这个时期正值南宋后期,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加剧。诗人叶茵生活在这个时代,亲身经历了战乱、民生疾苦等现实问题,因此他的诗作多关注民间疾苦和社会矛盾,表达了他对民生福祉的关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在《次得雨韵》中,叶茵描绘了春雨滋润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国泰民安的期盼。然而,当时南宋朝廷政治腐败,民不聊生,这样的美好愿景显得遥不可及。所以,这首诗既是诗人对生活美好的向往,也是对现实困境的无奈与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