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塘寺
寺枕彩云桥,残碑纪晋朝。
地平垂塔影,林古镇塘腰。
夜月松千阜,春风柳万条。
景多僧住少,近觉有尘嚣。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寺庙坐落在彩云之桥上,破旧的石碑记载着晋朝的故事。
地平线挂着塔的影子,树林古镇位于池塘的腰部。
夜晚的月亮照在松树上千座山丘,春风吹拂着柳树千万枝条。
景色虽美,但僧人稀少,最近感觉到有些世俗的纷扰。
去完善
释义
注释:1. 半塘寺:寺庙名称,具体位置不详。2. 彩云桥:地名,具体位置不详。3. 晋朝: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公元265年-420年。4. 地平:地平面,地面水平方向。5. 垂塔影:指阳光或月光照在塔上产生的影子。6. 镇塘腰:古地名,具体位置不详。7. 阜:土山。8. 尘嚣:指世俗的纷扰和喧嚣。
去完善
赏析
《半塘寺》描绘了半塘寺周围的美景。首联以“寺枕彩云桥”写出半塘寺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颔联通过“残碑纪晋朝”揭示出寺庙悠久的历史;颈联则分别展现了地平线上的塔影和林镇塘腰的美景;而尾联则描绘了夜晚月光下的松涛和春风中的柳条。总体而言,全诗营造了一个宁静、和谐且富有历史感的氛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半塘寺》是南宋诗人叶茵的一首描绘古刹禅意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末年,正值宋金和战之际,国家动乱,民生疾苦。
叶茵一生贫苦,年轻时曾师从名儒吕祖谦,学习儒家经典,深受儒家仁爱思想的影响。他在诗中写道:“天下事可知矣,鬓须先白不成归”,表达了对于战乱中百姓苦难的深深忧虑和无力回天的哀叹。
南宋末年,政治腐朽,战争频仍,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叶茵有感于半塘寺的宁静与祥和,挥笔写下了这首描绘古刹禅意的诗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