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余孝经传感而有作
古人文莹理,后人工作文。
文工理愈暗,纸札何纷纷。
君看六艺学,天葩吐奇芬。
诗书分体制,礼乐造乾坤。
千歧更万辙,要以一理存。
如何臻至理,当从践履论。
跋涉经险阻,冲冒恤寒温。
孝弟作选锋,道德严中军。
仰观精俯察,万象入见闻。
不劳施斧凿,笔下生烟云。
高以君尧舜,下以觉斯民。
君如不我鄙,时来对炉熏。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古文的意思是:学习研究古文,要掌握其内在规律,然后进行现代文章的写作。写文章要兼顾文理两方面,有时候会觉得困惑复杂,但是读书的时候要注意选择有益于自己发展的书籍。在学习古代文学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很多美好的事物。文章的品质和内涵,往往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才能领会。不论学习的路途有多少困难和挑战,都要坚定信念,持之以恒。想要达到较高的境界,需要有亲身实践的勇气,用真实的行动去体悟真理。用自己的笔创造出有生命的文字,书写出自然美好的景象。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以此教导他人,帮助他人成长。如果你不觉得我是一个浅薄的人,希望你可以时常来一起探讨学问。
去完善
释义
【原文】《客观余孝经传感而有作》 张九成
【注释】
1. 客观:评价和看待事物的方式。
2. 余孝经:指儒家经典《孝经》。
3. 传感:感知信息并将其转化为物理信号的过程。这里可能指的是受到《孝经》的影响而产生感受。
4. 有作:有所作为或创作。
5. 文莹理:形容文学的华丽与道理的清晰。
6. 工作文:通过努力而创作出的文章。
7. 文工理愈暗:虽然文学技巧很高明,但对道理的掌握却越发模糊。
8. 纸札:纸张。这里可以理解为写作的工具。
9. 六艺:中国古代教育学生的六种基本技能,包括诗、书、礼、乐、射、御。
10. 天葩:指美丽的鲜花,比喻优美的文学作品。
11. 奇芬:特殊的香气。
12. 诗书分体制:诗歌和散文各有其特点与形式。
13. 礼乐造乾坤:礼教与音乐共同塑造了世界的秩序。
14. 千歧更万辙:各种不同的观点和道路。
15. 要以一理存:都应以一个基本的道理为基础。
16. 如何臻至理:如何才能达到这个基本的道理。
17. 当从践履论:应该从实践和经验中去寻找答案。
18. 跋涉经险阻:经过艰难险阻去实现目标。
19. 孝弟: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行为。
20. 道德严中军:用道德规范来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
21. 仰观精俯察:观察和研究事物的各个方面。
22. 万象入见闻:所有的景象都被纳入视野中。
23. 不劳施斧凿:不需要费力地进行雕琢。
24. 笔下生烟云:笔下产生出像云烟一样的作品。
25. 高以君尧舜:以尧舜为高尚的行为准则。
26. 下以觉斯民:教导百姓遵循道德规范。
27. 君如不我鄙:如果您不轻视我的话。
28. 时来对炉熏:欢迎随时来访,一同谈论道德话题。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古人“文莹理”和今人“文工理愈暗”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于文学创作的独特见解。诗人认为,真正的文学创作应当如同天葩吐奇芬,是自然流露、情感真挚的体现,而非仅仅追求形式上的雕琢和华美。
诗人进一步指出,六艺之学——诗、书、礼、乐——都各自有着其独特的价值,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有着无数的歧途和选择,但始终不变的,是对真理的追求和实践。
对于如何达到真理的彼岸,诗人主张通过亲身体验,以孝悌为指引,不断在道德之路上砥砺前行。同时,他强调观察生活、体察世事的重要性,倡导不劳施斧凿的纯朴写作风格,使笔下的文字充满生命力和真知灼见。
在诗人眼中,好的作品既能启迪人心,让人向往圣贤之道,也能影响社会,成为民众行为的引导。因此,他期待着那些有识之士能够不拘一格,勇于面对炉火的考验,以此共同推进文化的繁荣发展。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观庾信传有感而作》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张九成在靖康之耻后创作的。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危、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和悲痛之情。张九成在当时的南宋朝廷任职,目睹了金人南侵、徽宗、钦宗被俘的悲惨景象,深感国家危机重重,民生疾苦,忧心如焚。他借咏史的形式,以庾信的事迹为鉴,抒发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与热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