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太和公主和蕃
北路古来难,年光独认寒。
朔云侵鬓起,边月向眉残。
芦井寻沙到,花门度碛看。
薰风一万里,来处是长安。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北边的道路自古就很艰难,只有那流逝的时光可以感受到寒冷。
寒风吹起的朔云掠过头发,边关的月亮照亮了眉毛上的苍白。
在芦井寻找沙滩直到花门的深处,那沙漠的边缘也能看到。
温柔的风吹过一万里,原点就是长安。
去完善
释义
1. 北路:古代丝绸之路中从长安向北的一条路线。
2. 年光:时间,这里指岁月。
3. 朔云:指北方的乌云。
4. 芦井:地点名,位于古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驿站。
5. 花门:又叫莲花门,位于古丝绸之路上,是回鹘国的边界。
6. 薰风:又称为和风,指南方温暖的风。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杨巨源为太和公主出嫁西域和蕃而作的送别诗。开篇便写出了北部边疆的艰难困苦,其中“北路古来难”,凸显了出塞路途的险恶和遥远。次句“年光独认寒”则描绘了岁月蹉跎与寒气逼人的恶劣环境。“朔云侵鬓起”和“边月向眉残”更进一步的描绘了风雪扑面、明月如霜的景象,使得诗的意境更为浓郁。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太和公主和蕃》是唐代诗人杨巨源在贞元四年(788年)创作的送别诗。贞元年间,唐朝国势渐衰,边疆民族问题日益严重。当时回纥请求通婚以结友好,唐朝遂将太和公主远嫁回纥。
在这一特殊时期,杨巨源作为一位富有政治敏感性的诗人,他以太和公主的远嫁和蕃事件为背景,创作了这首诗。他在诗中以浓郁的愁绪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之情。
杨巨源生平擅长写离别、边塞类的诗歌,其作品深受杜甫、李白等前辈的影响。他生于盛唐时期,但在其人生中见证了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等动乱。这些时代背景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使其作品具有深刻的现实关怀和历史反思。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