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擢英集述

标题包含
擢英集述
  名利之机,古今相轧,混惟一致,宏则两忘。或高视于掞天,或雄张于击水。舍麟作凤,孰降等夷。捐璧握珠,自能辉映。遇则以身行道,穷则见志于言。各擅英灵,宁甘顿挫。自昭明妙选,振起斯文。荣虽著于方将,恨皆缠于既往。当西施之玩镜,不赏娥眉,岂伯乐之停车,空收骏骨。乃使盛时才子,翻衔泣玉之冤。异代沈魂,祇掷凌云之誉。九原谁诧,千载徒悬。思格前规,用伸来者。至若金库照灼,纨绮追攀,裕之则管乐通期,峻之则彭韩绝倒。人人骥路,云台之此日豪华。处处鸾丛,仙馆则当时寥落。各铭锺鼎,竞焕缇油。耻发誉于雕虫,肯争英于墨客。世上之九霄梯级,纵阻争先。机中之五色烟霞,无妨倍价。知音嘿已,作者谁尢。思慰穷津,用征逸藻。想其黎黄洞奏,锦绣毕陈。涵经天纬地之源,胸襟万象。骄晤月吟风之态,嵩华一毫。固当触兴牢笼,忘情蒂芥,况牙弦入契,郢握称珍。欣传赏奏之征,免茹投光之叹。固已翘心不朽,抚掌浮云。操奇而角富骊泉,炫采而夸鱼域。夫著言纪事,在演致于全篇。赋象缘情,或标工于偶句。虽豹文必备,方成隐雾之姿。而翠羽已零,犹称凌波之玩。诚欲兼搜于笔海,亦当间掇于兰丛。人不陋今,才惟振滞。韵笙簧于骚雅,资粉泽于风流。事窃推公,盖止交游之内。僭将罪我,益知褒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司空图(837年-908年),字表圣,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人。唐朝末年著名诗人、诗论家。 司空图出身于官宦世家,他的祖父是唐玄宗时期的文部尚书,父亲也是朝廷官员。他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名利之机:指追求名利的时机。 2. 古今相轧:意谓古今之人皆争相追求名利。 3. 宏则两忘:胸怀宽广的人能够忘却功名与利禄。 4. 高视于掞天:形容才子的眼界高远。 5. 雄张于击水:形容才子的胆识英勇。 6. 舍麟作凤:比喻选择贤人。 7. 等夷:同辈。 8. 捐璧握珠:表示舍弃平凡的事物以获取珍贵的才能。 9. 道:践行儒家的道德原则。 10. 遇则以身行道,穷则见志于言:顺境中身体力行儒家之道,逆境中以言论抒发志向。 11. 格前规:遵循古人的规范。 12. 盛时才子:指当代的杰出人才。 13. 翻衔泣玉之冤:意谓人才难以被世人赏识。 14. 异代沈魂:指古代贤人的灵魂。 15. 祇掷凌云之誉:表示古代贤人只能获得空洞的美誉。 16. 九原谁诧,千载徒悬:意在惋惜古代贤人的才华无人继承。 17. 金库照灼:形容作品光辉灿烂。 18. 纨绮追攀:表示才子们努力追赶先贤的脚步。 19. 管乐通期:意谓才子的德行可与古之贤人相比。 20. 彭韩绝倒:意谓才子的学识无人能比。 21. 云台:指汉代宫殿。 22. 鸾丛:指群英汇集之处。 23. 锺鼎:古代青铜器的一种。 24. 缇油:古代一种红色的颜料。 25. 雕虫:形容小技。 26. 墨客:文人墨客。 27. 九霄梯级:指进入朝廷的道路。 28. 五色烟霞:形容才子的才华。 29. 嘿已:沉默不语。 30. 黎黄洞奏:形容才子们的才情丰富多样。 31. 锦绣毕陈:形容才子们的才华璀璨。 32. 经天纬地:形容才子们的才华如天地般广阔。 33. 晤月吟风:形容才子们的风采出众。 34. 嵩华一毫:形容才子们的才华如同嵩山和华山的巍峨壮丽。 35. 牢笼:束缚。 36. 忘情蒂芥:放下个人的得失。 37. 牙弦入契:形容才子们的才情相互契合。 38. 郢握称珍:赞美才子们的才情举世无双。 39. 触兴:激发创作灵感。 40. 牢津:穷困潦倒之境。 41. 逸藻:指才子们的佳作。 42. 黎黄洞奏:形容才子们的才情丰富多彩。 43. 锦绣毕陈:形容才子们的才华绚烂夺目。 44. 隐雾:比喻才子的才华不轻易显露。 45. 翠羽已零:形容才子们的才华依然受到欣赏。 46. 凌波之玩:比喻才子们的才华犹如优美的艺术品。 47. 笔海:形容才子的文学创作如大海般广阔。 48. 兰丛:比喻才子的佳作如兰花般清新脱俗。 49. 人不陋今,才惟振滞:人们不应该轻视现在的才子,因为他们可以振兴文学事业。 50. 韵笙簧于骚雅:表示才子们的才情优雅出众。 51. 粉泽于风流:才子们的才情具有独特的魅力。 52. 仪曹外吏:指官员的职位。 53. 题以擢英:表示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选拔英才。
去完善
赏析
《擢英集述》这首诗歌以“名利”开篇,旨在阐述古往今来文人士大夫的荣耀和悲哀。诗人认为无论是“高视于掞天”还是“雄张于击水”,他们都有着各自的价值,如同凤凰和麒麟一样。在这段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于人才的珍视和对命运的感慨。 接下来的诗句则描绘了才华横溢的文人如何在困厄中坚守信念,通过诗词表达他们的理想与抱负。在诗人眼中,这些文人都具有独立的人格和坚定的品质,无论遭遇怎样的挫折,他们都能够在诗文中抒发自己的情志。 接下来,诗人通过比喻表达了文人之间的竞争和惺惺相惜。就像伯乐善于识别千里马一样,优秀的文人才子往往难以得到公正的评价和赏识。因此,那些处于繁荣时期的才子们常常感到怀才不遇,而那些在历史中沉没的灵魂也只能留下美好的赞誉。 诗人认为,这种不公的现象使得许多优秀的作品无法得到充分的传播和推广。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字唤起人们对优秀文人的关注和认可,以此为他们带来更多的荣誉和尊重。 在这首诗歌中,诗人还提到了那些在文学领域取得辉煌成就的前辈们,如管乐、彭韩等人。他认为这些人在文学领域的贡献是巨大的,他们的作品如同金库中的宝藏,值得后人去学习和传承。 在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文学的热爱和执着,他希望人们能够用心去感受那些优美的文字和真挚的情感,以此来丰富自己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同时,他也希望自己的文字能够带给人们一些启示和感悟,让它们成为人们在困厄中的精神支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擢英集述》是唐朝诗人司空图的一首描绘古人科举盛况的诗歌。这首诗创作于公元846年,当时正处于晚唐时期,朝政腐败、宦官当道、边疆战乱频繁。司空图目睹了这些现实问题,深感忧虑,因此在诗中将儒家经典中的“贤人”比喻为考场上的杰出之士,以此表达对人才选拔的重视和对社会政治的关切。 在这一年里,司空图原本因为科举落榜而失望,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和抱负,继续刻苦攻读,最终在第二年中了进士。这种人生经历使得他在创作这首诗时,更能深刻体会到科举制度对文人命运的巨大影响。此外,由于晚唐时期的社会动荡和宦官势力的膨胀,科举考试也逐渐成为世族豪门把持权柄的工具,许多真正的人才被埋没。因此,司空图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这一现象的不满和对公正选拔人才的渴望。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