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诗品
涓涓群松,下有漪流。晴雪满竹,隔溪鱼舟。
可人如玉,步渫寻幽,载瞻载止,空碧悠悠。
神出古异,淡不可收。如月之曙,如气之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涓涓:形容细水长流的样子。
群松:指众多的松树。
漪流:水流回环的样子。
晴雪:晴天的雪花,也比喻洁白的事物。
满竹:指竹子长满了竹林。
隔溪:隔着溪水。
鱼舟:捕鱼的小船。
可人:可爱的人或事物。
如玉:像玉一样美好。
步渫:在水中行走。
寻幽:寻找幽静的地方。
载瞻载止:表示时而看到,时而看不到。
空碧:天空的蓝色。
悠悠:形容遥远的样子。
神出古异:形容神奇的景象出现于古代奇异的地方。
淡不可收:形容淡雅的境界难以用言语形容。
如月之曙:如同月亮刚刚升起时的曙光。
如气之秋:如同秋天宁静的气氛。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清幽的自然风光和宁静的心境,展现了诗人对美的独特感悟和对生活的热爱。
首句“涓涓群松,下有漪流”通过描写清澈的小溪和青翠的松树,营造出一种宁静、自然的氛围。接下来的“晴雪满竹,隔溪鱼舟”则进一步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冬日雪景,其中既有竹林中的积雪,又有溪水中悠然自得的渔船,给人一种静谧、祥和的感觉。
接下来的“可人如玉,步渫寻幽”则从人物的角度出发,描述了一位如同美玉般的人物在探寻幽静的美景,这一形象无疑为这首诗增添了一抹生动的色彩。而“载瞻载止,空碧悠悠”则表达了人们在欣赏美景时的感慨和敬意,同时也传达了一种悠然自得的心情。
最后两句“神出古异,淡不可收。如月之曙,如气之秋”则是诗人的感悟,他认为这种美好的景象仿佛出自远古的神秘,淡雅得无法形容。它就像清晨的月亮,又像秋天的气息,给人以清新、宁静之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二十四诗品》是晚唐诗人司空图创作的一组诗歌理论作品。这组作品共包含24首诗,每首诗都探讨了一种不同的诗歌风格和意境。这组作品大约创作于公元9世纪末,即晚唐时期。
在司空图生活的时代,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晚唐时期,朝政腐败,宦官当道,战争频繁,民众疾苦。这样的社会环境对诗人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司空图的诗歌作品中,充满了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司空图本人也曾担任过朝廷官员,但因不满朝政而辞官回乡,过起了隐居生活。他的人生经历使得他对社会的矛盾和人民的疾苦有着深刻的认识。在他的诗歌理论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诗歌艺术的高超见解,以及对现实社会的热切关注。
《二十四诗品》的构思独特,寓意深远。每一首诗都描绘了一种诗歌意境,如“沉著”、“高古”、“洗炼”等。这些意境不仅体现了诗歌的艺术特征,也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对这些诗歌意境的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司空图的诗学思想,以及他在那个时代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和人生困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