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孟宾于
幼携书剑别湘潭,金榜标名第十三。
昔日声尘喧洛下,近年诗价满江南。
长为邑令情终屈,纵处曹郎志未甘。
莫学冯唐便休去,明君晚事未为惭。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年少离开家乡时带着诗书和宝剑,在科举考试中名列第十三名。
过去的声音犹如洛水下的波澜,近年诗歌在江南地区广泛流传。
一直担任县令却无法完全展露自己的才华,就算在官员中任职也不能满足心中的志向。
不要像冯唐那样轻易放弃努力,虽然时运不济但并不会为此感到羞愧。
去完善
释义
1. 湘潭:这里指代的是湖南湘潭市,是中国湖南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
2. 金榜标名第十三:这里的“金榜”指的是古代的科举考试放榜时所张贴的榜单;“标名第十三”是指名字排在第十三的位置。
3. 洛下:洛阳的简称,古代位于中国河南省。
4. 江南:长江以南的地区,包括今天的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安徽省南部、江西省、福建省北部以及广东省北部的地区。
5. 邑令:县官的别称。
6. 曹郎:即尚书省的官员。
7. 冯唐:原为西汉年间人,因犯错被贬为“城门校尉”,汉文帝时求贤若渴,重用廉吏,但此时冯唐年事已高,无法任用。后来比喻有才华之人未能得到重用。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李昉写给他的朋友孟宾于的,表达对其才华的肯定和对其未来成就的期许。全诗以意象手法和生动的描绘传递出作者对友人的热切关怀和期望。
首联“幼携书剑别湘潭,金榜标名第十三”,点出了孟宾于年少离家求学,并已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这里的“书剑”象征着知识和勇气,表达了诗人对他坚定意志和高尚品质的赞美。
颔联“昔日声尘喧洛下,近年诗价满江南”,则描述了孟宾于在文学领域的成就及影响力,其才学和声誉已遍及大江南北。这两句突出了孟宾于才华横溢的形象,也暗示了他所取得的成就。
颈联“长为邑令情终屈,纵处曹郎志未甘”,诗人担忧孟宾于长期担任地方官职可能委屈了他的豪情壮志,虽然身处朝中高位但内心仍有不甘。这里,诗人对孟宾于抱有更高的期望,希望他能得到更大的发展。
尾联“莫学冯唐便休去,明君晚事未为惭”,借用冯唐的故事,勉励孟宾于不要因为暂时的挫折而放弃追求,即使年岁稍晚也能实现抱负,无须感到羞愧。这首诗通过对孟宾于的赞扬与期待,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表现出诗人对友人深厚的关爱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孟宾于》是五代时期著名文人李昉创作的一首寄怀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948年前后,正值五代十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
在这段时间里,李昉的人生际遇颇为坎坷。他曾任后唐、后晋、后汉的官员,但因时局不稳,多次被贬谪。然而,他在文学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成为了当时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主题多样,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寄孟宾于》这首诗中,李昉以孟浩然自比,表达了对朋友孟宾于的思念之情。同时,他也借这首诗抒发了自己对现实世界的感慨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这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充分展示了他作为一位杰出诗人的才华。
去完善
相关诗词
自过节辰又逢连假既闭关而不出但欹枕以闲眠交朋顿少见过杯酒又难独饮若无吟咏何适性情一唱一酬亦足以解端忧而散滞思也吾弟则调高思逸诚为百胜之师劣兄则年老气羸甘取数奔之诮恭依来韵更次五章以自喜身无事为首 其五
侍郎吟思愈清逸才无敌唱弥高而和弥寡我已竭而彼转盈欲罢不能盖彰其余刃知难而退甘竖于降旗五章强振于芜音三鼓那成于勇气暂希解甲少遂息肩庶重整其懦兵愿别当其坚阵此时胜负期一决焉却以地僻尘埃少为首希垂采览 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