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一点芳心两翠蛾。恼人离绪不胜多。尊前忍听渭城歌。花落鸟啼春去也,水长天远客愁何。此情何处托微波。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一些可爱的心事,在双眉间萦绕。离别之情如此之多,让人烦恼。在宴会前,我不愿听到那首《渭城曲》。花儿凋谢,鸟儿悲啼,春天离去。水天长远,客人的愁绪又该如何安放?这份情感应该向谁倾诉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芳心:指女子的情意或心情。
2. 翠蛾:古代女子画眉的一种形式,这里借指美女。
3. 恼人离绪:令人烦恼的离别之情。
4. 不胜多:非常多,无法承受。
5. 渭城歌:又称《阳关曲》,古曲调名,以王维的诗《渭城曲》为依据改编而成,代表离别之情。
6. 花落鸟啼:形容春天即将消逝的景象。
7. 春去也:表示春天的离去。
8. 水长天远:形容远方的水和天空,表示距离之遥。
9. 客愁何:离别的客人忧愁什么。
10. 微波:这里指书信。
去完善
赏析
这首《浣溪沙》以婉约的笔触描绘了离别场景。上阕写女主人公的倩影与离情别绪交织,独坐樽前,听着伤感的离别之歌,无限感慨。下阕借景抒情,花落、鸟啼暗示春光已逝,而水长天远的景致则表现了诗人的客愁,他想知道这份深情应该寄托在哪里。整首词将离别之情刻画得细腻入微,表达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无尽的思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浣溪沙》是元代词人张翥的一首名篇。这首词创作于元末明初之际,社会动荡、民生疾苦的岁月。
张翥一生历经宋末元初的战乱,亲眼目睹了金戈铁马下的山河破碎,深感民间的困苦。因此,在他的诗作中,以深沉的笔触描绘出了人间的沧桑和百姓生活的艰辛。
元朝末年,人民在种种压迫之下,生活困苦,反元起义接连不断。在这样的背景下,张翥用文字表达了他对国事的忧虑和对人民的同情。他笔下的《浣溪沙》婉转优美,却又满含着悲悯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