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之田赠王介甫
南山之田兮,谁为而芜。
南山之人兮,谁教堕且。
来者何为,而往者谁趾。
草漫靡兮,不种何自。
始吾往兮无耜,吾将归兮客吾止。
要以田兮寄我治,我耕浅兮谷不遂。
耕之深兮石挠吾耒,吾耒挠兮耕嗟难。
雨专水兮日专旱,借不然兮颖以秀。
螟悬心兮螣开口,我虽力兮功何有。
虽然不可以已兮,时宁我违而我无时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南边的田地啊,是谁让它荒废的。
南边的人儿啊,是谁让他们堕落的。
来的人为了什么,去的人又为了什么。
杂草丛生的土地啊,不耕种怎么会有收获。
当初我来的时候没有犁,我将要回去了客人留我下来。
要把这田地托付给我管理,我耕种的浅所以稻谷收成不好。
耕种的太深了石头刮伤了我的犁,我的犁受伤了耕种的艰难让人叹息。
雨水总是集中在汛期,阳光总是集中在旱期,借来的肥料让禾苗茁壮成长。
螟虫让人心悬一线,害虫张开大嘴,尽管我用尽力气,但丰收的希望仍然渺茫。
尽管无法停止耕耘,但我不会辜负每个季节的时光。
去完善
释义
1. 南山:指南面的山或泛指山的南面。这里用来比喻相对富足的地区。
2. 王介甫: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北宋临川人(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3. 之田:助词,用于指示某个范围或领域。
4. 芜:荒芜,指的是土地没有被耕种或者荒废的状况。
5. 人教堕且:教育人们堕落并且懈怠。堕且,表示堕落和懈怠。
6. 来者何为:询问新来的人所为何事。
7. 草漫靡:野草生长得十分茂盛。
8. 不种何自:没有耕种的土地是如何产生的。
9. 耜:古代翻土用的农具。
10. 谷不遂:谷物无法顺利生长。遂,顺利。
11. 挠:阻碍。
12. 耒:古代的一种耕地工具。
13. 螟悬心:螟虫把心思挂在心里。这里用来形容害虫对农作物的影响。
14. 螣开口:螣虫张开了口。这里用来形容虫害对农作物的影响。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其雄浑的笔触描绘了农民辛勤耕耘的画面,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对于农耕生活深深的热爱和赞美。首先,作者用“南山之田兮,谁为而芜”,揭示了农耕生活的艰辛与不易。接着,他以“来者何为,而往者谁趾”发出质疑,表达了对于农业劳作的忧虑和关切。在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示了耕种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挑战,如杂草丛生、耕地艰难等,从而反映出农民在艰苦环境中劳作的坚韧品质。同时,诗人也以“雨专水兮日专旱,借不然兮颖以秀”表达了对天时不利的哀愁和无奈。然而,尽管面临诸多困境,诗人依然坚定地表达出“虽然不可以已兮,时宁我违而我无时负”的信念,彰显了他坚守信念、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农耕生活的描绘,生动地展示了农民坚韧勤劳的品质,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农业生产状况的关注和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心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时期,有诗才的才子辈出,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其中王令就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年轻诗人,他是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出生于四川省阆州城东南部的旺苍镇。那时,旺苍镇贫困落后,读书人的地位并不高。然而,这并未影响他对文学的热爱,反而激发了他奋发向上的斗志。
王令生活于一个政治变革风起云涌的时代,皇帝重用王安石进行变法,让国家富强起来。作为年轻一代的才子,他深受新学的影响,有理想有抱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做出贡献。不过,他的生活并不如意,家境贫寒,但这也造就了他坚强不屈的性格。
在这样的背景下,王令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南山之田赠王介甫》:“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这首诗歌展现了农村丰收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乡的热爱。同时,他也借此表达了自己对王安石的敬佩之情,希望能像他一样为国家付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