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过江州柴桑渊明故居

标题包含
过江州柴桑渊明故居
匡庐游遍僧家园,南望柴桑墟里烟。 但寻疃畦供指画,不知市井今几迁。 五柳既无只衰草,三径莫识皆平田。 欲归四顾但遐想,归来高致犹凛然。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曹勋(1098年-1174年),字公显,一字世绩,号松隐,颍昌阳翟(今河南禹州市)人。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将领、政治家。 曹勋出身于将门世家,他的父亲曹利用曾任北宋名将,官至枢密使。曹勋年轻时即从军,...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在匡庐游历之际,僧人乐园已览遍;向南遥望,柴桑之墟升起缕缕炊烟。 寻找村野田园作为指南,却不知市区如今变迁了几番。 昔日五柳已无踪迹,只剩下衰败的杂草;昔日三径已经难辨,皆为平坦的田地。 欲归去时四处环顾,唯有展开遐想的翅膀;归来之时依然能感受到那份崇高的气度,仍然令人敬佩不已。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江州:即九江,位于江西省北部。 2. 柴桑:位于江西九江。陶渊明曾在此居住,亦称其为“渊明故居”。 3. 匡庐:庐山别称。在江西省九江市南,长江南岸。 4. 僧家园:这里指的是庐山周边的寺庙园林。 5. 南望:朝南看去。 6. 墟里烟:村落里的炊烟。 7. 疃畦:田间的小路。 8. 指画:指点描绘。 9. 市井:市场。 10. 五柳:指陶渊明的宅边有五棵柳树,他自号为“五柳先生”。 11. 三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之句,代表隐逸之志。 12. 莫识:不能识别。 13. 平田:平坦的田地。 14. 欲归:想要回去。 15. 四顾:环顾四周。 16. 遐想:畅想,设想。 17. 归来:回归田园生活。 18. 高致:高尚的品质、志趣。 19. 凛然:严肃、使人敬畏的样子。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陶渊明的故居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其人格的敬仰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首句“匡庐游遍僧家园”点明了诗人的游历之地,即江西庐山附近的寺庙园林。紧接着“南望柴桑墟里烟”一句,诗人以南望的姿态表达了对陶渊明故居的思念之情。而“但寻疃畦供指画,不知市井今几迁”则通过描述寻找田野的过程,展现了诗人对陶渊明的敬仰以及对古代田园生活的怀念。同时,这两句还传达出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 在“五柳既无只衰草,三径莫识皆平田”中,诗人以“五柳”和“三径”这两个象征陶渊明隐居生活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抒发了陶渊明故迹难寻、岁月流逝的无奈之情。接下来的“欲归四顾但遐想,归来高致犹凛然”,则是诗人对陶渊明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他的崇敬之情。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展示了诗人对陶渊明的深深敬仰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过江州柴桑渊明故居》是宋代诗人曹勋所作,作于南宋时期(公元1127-1279年)。这个时期,中国正经历着北宋灭亡、南宋建立的动荡岁月。作者曹勋,作为南宋朝廷的官员,曾多次被派遣出使金国,深知国家面临的困境。在这首诗中,他通过对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怀念,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忧虑。 在诗人的心目中,陶渊明是一个淡泊名利、回归自然的理想人物。他在东晋末年的战乱中,毅然辞去官职,回到家乡江州柴桑过上了隐居生活。这种生活方式,使得陶渊明成为了后世文人墨客心目中的精神偶像。而诗人曹勋所处的历史时期,正是南宋政治腐败、民生疾苦的时刻。面对这样的现实,他也渴望能够像陶渊明那样,过上与世无争的生活。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