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季子携所作乐府来以诗谢之
平生尚幽僻,尘务百不省。
屡从松竹游,身闲爱官冷。
何知事大缪,穷日厌鞭打。
抽身对佳客,屣倒冠不整。
吏徒环顾人,为我忍俄顷。
匆匆上马揖,语略意已领。
新诗满怀袖,璀璨吐光景。
归来坐明月,万象入清境。
风林起惊鹊,闲窗散花影。
吟哦不成寐,尽此良夜永。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平日生活中,我崇尚幽静而隐逸的生活,因此对于世俗事务总是尽可能地避开。我经常到青松翠竹之间漫步,享受着这份宁静和自由。忽然有一天,我发现自己的处境有些荒谬,每天被繁忙的事务困扰,还要忍受别人的鞭打。于是,我决定与好友们一起分享这美好的时光,不再为世俗所累。
这一天,我和朋友相约出游,虽然我的衣服有些凌乱,但是心情却无比舒畅。随行的官员们都理解我的处境,愿意给我一些时间。随后,我们匆匆告别,他们明白我的心意,而我心中也洋溢着感激之情。
当我回来时,坐在明亮的月光下,周围的一切都显得如此美好。微风轻拂,林中的鸟儿惊醒,窗边的花朵投影在地面上,形成斑驳的花影。在这个美好的夜晚,我无法入睡,只能尽情地欣赏着这一切,让这一刻的美好永远留在心间。
去完善
释义
1. "尚":尊崇;欣赏。
2. "幽僻":指地处偏远、人迹罕至的地方。
3. "尘务":世俗事务。
4. "百不省":丝毫不关心。
5. "松竹游":与松树、竹子为伴的游玩。
6. "官冷":官员的清闲职位。
7. "大缪":大的错误。
8. "穷日":穷尽整天的时间。
9. "鞭打":责罚、惩罚。
10. "佳客":尊贵的客人。
11. "屣倒":形容走路跌跌撞撞的样子。
12. "冠不整":帽子没有戴好。
13. "吏徒":地方官吏。
14. "环顾人":环绕观看的人群。
15. "忍俄顷":忍受片刻的等待。
16. "匆匆上马揖":匆忙上马告别。
17. "语略":言辞简单。
18. "光景":风光、景致。
19. "坐明月":坐在明亮的月光下。
20. "万象":所有的景象。
21. "清境":宁静的境界。
22. "风林":风吹过的树林。
23. "惊鹊":受惊的喜鹊。
24. "闲窗":闲置的窗户。
25. "花影":花朵的影子。
26. "吟哦":低声吟咏。
27. "不成寐":无法入睡。
28. "良夜永":美好的夜晚持续不断。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诗人与友人相聚、赏诗的情景描绘。诗歌开篇表达了诗人崇尚幽静、远离尘俗的心志,接着描述了诗人与友人章季子在松竹间的雅集,借用了“抽身对佳客,屣倒冠不整”这样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刻画了诗人在友人面前不拘小节的形象。而在“吏徒环顾人,为我忍俄顷”两句中,诗人通过描述他人的态度和忍耐,表现了自己虽为官员但与世无争的态度。在与友人的交流中,诗人得到了新的启发,并在回程的路上反复品味对方的诗篇,使其成为了自己精神的支柱。最后,诗人在月下赏诗,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身心愉悦,忘却了时间的流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章季子携所作乐府来以诗谢之》是南宋诗人曾协在12世纪创作的。曾协生活在宋高宗和宋孝宗时期,当时正值南宋初期,社会相对稳定,但民族矛盾仍然尖锐。曾协曾任溧阳知县,晚年辞官回乡,专注于文学创作。
在这一时期,曾协经历了人生的高潮与低谷。他在地方任职期间,致力于民生治理,赢得了百姓的赞誉。然而,官场纷争让他倍感压力,最终选择辞官回乡。这段经历使他更加关注民间疾苦,也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曾协生活的时代,宋朝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科举制度完善,文人墨客争相创作。当时的诗歌创作受到了前朝的影响,尤其是苏轼、黄庭坚等大家的影响,形成了多样的诗歌流派。曾协在此背景下,继承了苏轼的豪放派风格,并融入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创作出许多优秀的诗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