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徐州黄楼歌寄苏子瞻

标题包含
徐州黄楼歌寄苏子瞻
君不见彭门之黄楼,楼角突兀凌山丘。 云生雾暗失柱础,日升月落当帘钩。 黄河西来骇奔流,顷刻十丈平城头。 浑涛舂撞怒鲸跃,危堞仅若杯盂浮。 斯民嚣嚣坐恐化鱼鼈,刺史当分天子忧。 植材筑土夜运昼,神物借力非人谋。 河还故道万家喜,匪公何以全吾州。 公来相基叠巨石,屋成因以黄名楼。 黄楼不独排河流,壮观弹压东诸侯。 重簷斜飞掣惊电,密瓦莹静蟠苍虬。 乘闲往往宴宾客,酒酣诗兴横霜秋。 沉思汉唐视陈迹,逆节怙险终何求。 谁令颈血溅砧斧,千载付与山河愁。 圣祖神宗仗仁义,中原一洗兵甲休。 朝廷尊崇郡县肃,彭门子弟长欢游。 长欢游,随五马,但看红袖舞华筵,不愿黄河到楼下。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郭祥正(1035年-1113年),字功甫,一作功父,自号漳南浪士,又号漳南溪隐。北宋时期文人,祖籍西蜀,徙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 郭祥正出身贫寒,但勤奋好学,才华横溢。他于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你没见过彭门的黄楼,其楼顶犹如山峰凸起。云雾弥漫之中,几乎看不到它的柱子。日出日落之间,黄楼仿佛是窗帘上的挂钩。从西方涌来的黄河水湍急奔腾,转眼间就淹没了十丈高的城墙。汹涌的河水如同怒吼的鲸鱼,而城墙却如同一杯水或一个茶杯在水上漂浮。人民惶恐不安,担心会成为鱼虾。州长应当分担天子的忧虑,他动员民众连夜搬运建筑材料,依靠神奇的力量而不是人类的智慧,将黄河水引回了原来的河道,使万民欣喜。如果没有他的努力,整个地区可能都不保了。他选择了以黄为名命名这座建筑。黄楼不仅仅是抵御洪水,其壮观景象震慑了东方的其他城市。屋顶飞檐如同闪电般划过天际,青苔覆盖了青砖。闲暇时,他常常在这里宴请宾客,酒醉之后,他的诗意更浓。他沉思着汉唐的历史,那些因叛逆而死的人究竟在追求什么。他们的头颅在砧板上被砍下,千秋万代只能化作山河的哀愁。皇帝的仁爱与神宗的智慧终于使中原大地摆脱了战乱的困扰。朝廷对州县的管理越来越严格,彭门的人民得以长期快乐生活。他们时常陪伴着地方长官举行欢宴,欣赏歌舞。他们已经不再害怕黄河水会再次来到楼下。
去完善
释义
《徐州黄楼歌寄苏子瞻》是宋朝诗人郭祥正写给苏轼的一首诗。该诗表达了黄楼的壮丽景色以及对苏轼的敬意。下面是该诗的部分词句注释: 1. 彭门:即徐州,因秦始皇灭楚,彭城归秦,设为彭城县。后汉分为彭城国,宋改为徐州。彭门代指徐州。 2. 黄楼:苏轼在徐州任知州时主持修建的一座建筑,用以防洪和观景。因其用黄土建成,故称黄楼。 3. 云生雾暗:形容黄楼的壮丽景象。 4. 日升月落:描述黄楼的恢弘气势。 5. 黄河:中国的主要河流之一,全长约5,464公里,是世界第五长河。此处用来形象地描绘水势之大。 6. 危堞仅若杯盂浮:危堞,指城墙。比喻洪峰来时城墙在水中的状态。 7. 刺史:地方行政长官。这里指苏轼在徐州担任的职务。 8. 河还故道万家喜:描述洪水退去后,百姓欢庆的场景。 9. 非人谋:表示并非人力所能完成,而是得到了神的帮助。 10. 东诸侯:泛指各地方官员。 11. 圣祖神宗:分别指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和其子宋神宗。 12. 五马:五代的马匹。这里用于赞美徐州的风采。 13. 不愿黄河到楼下:表达希望国泰民安、岁月静好的愿望。
去完善
赏析
本诗描述了苏轼担任徐州知州期间建造黄楼的情景。诗人首先描绘了黄楼的气势磅礴,紧接着描述了黄楼在洪峰来临时展现出的惊人景象。诗人感慨于苏轼为了百姓安危连夜搬运木材修筑堤坝,终于使黄河回归故道。苏轼建造黄楼不仅是为了防止洪水,还有“壮观弹压东诸侯”的寓意。 诗歌随后转入了对苏轼宴会宾客、诗兴盎然的描绘,强调了苏轼作为文人的才情。而诗的后半部分,则转而批判那些逆节之人,认为他们的行为只能带来悲惨的结局。诗人颂扬了宋朝皇帝的仁政,以及因此而带来的和平时期。最后,诗人通过一个诙谐的场景结尾,传达了人们只愿享受太平盛世、歌舞升平的愿望,而不愿看到黄河泛滥成灾的悲惨景象。整首诗通过对黄楼的描绘,展现了苏轼的责任担当,以及他治理徐州的智慧和才干。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徐州黄楼歌寄苏子瞻》是宋代诗人郭祥正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此诗约作于公元1078年。当时苏轼担任徐州知州,正当黄河决口泛滥,徐州城将溃之时,苏轼率众奋力抢险,保住了城墙。事后修筑黄楼作为纪念,邀请郭祥正等文人共聚赋诗。 在这个特殊时期,苏轼虽然才情出众,但官场风波不断,使他壮志难酬。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遭遇政治挫折。而他的好友郭祥正身处异地,却感同身受。这首诗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