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洞宾见黄龙图赞
铛煮乾坤,粟藏世界。
纵得长生,终成败坏。
不是黄龙盖覆伊,太阿补履岂如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煮沸乾坤,藏粟于世界。
即使长生不老,终究也会败落。
非黄龙覆盖庇护,太阿(宝剑)修补鞋底岂能如锥子般尖锐?
去完善
释义
铛:古代的一种铁锅;铛煮:比喻将事物全部包容在内。
乾坤:指天地、阴阳或国家治理等方面。
粟:粮食的总称,此处引申为生计所需之物。
藏:储存。
世界:世间一切事物的总称。
纵得长生:即使能够长生不老。
终成败坏:最终仍会遭受破坏与衰败。
黄龙:吕洞宾以龙变化而成,作为自己成仙的象征。
盖覆:遮盖、保护之意。
伊:代词,这里代指“我”。
太阿:古剑名,相传为夏禹所铸,后成为吕洞宾的佩剑。
补履:修补鞋子。
岂如锥:即“岂若锥”,表示使用尖锐的工具来进行修补。这里寓意有智慧的人可以弥补不足之处。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展现出作者释绍昙对于生命、宇宙以及人生哲理的独特思考。开篇的“铛煮乾坤,粟藏世界”形象地描绘了浩瀚宇宙中生命的渺小,凸显出作者的宏大视野和对世界的深刻理解。紧接着,诗中提到“纵得长生,终成败坏”,指出即使长生不老,最终也无法抵挡自然规律的无情破坏,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短暂的哀婉感慨。接下来的诗句“不是黄龙盖覆伊,太阿补履岂如锥”则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哲理层面,暗示人生就像黄龙下的太阿,虽有万般能耐,却始终无法摆脱命运的安排。整首诗寓意深刻,让人不禁陷入沉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吕洞宾见黄龙图赞》是中国宋朝诗人释绍昙的一首山水诗。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即公元1127年至1279年之间。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战争频发,民生疾苦。
释绍昙(生卒年不详)是南宋著名的禅宗诗僧,他游历四方,交友广泛,对民间生活有深入的了解。他的诗歌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历史人物和民间故事,表达了他对人生百态的感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这个时期的背景下,释绍昙通过诗歌表达了他对吕洞宾和黄龙的敬仰之情。吕洞宾是中国道教的重要人物,被尊为“八仙”之一;黄龙则是佛教禅宗的一位高僧。这两者在当时都被视为智慧的象征,代表着人们对于知识和真理的追求。
《吕洞宾见黄龙图赞》以生动的笔墨描绘了吕洞宾和黄龙的对话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这两位人物的敬意,同时也反映出他对于宗教信仰的思考和理解。这首诗既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又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堪称宋代山水诗的佳作。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