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钗凤摇金,髻螺分翠。
铢衣稳束宫腰细。
绿柔红小不禁风,海棠无力贪春睡。
剪水精神,怯春情意。
霓裳一曲当时事。
五陵年少本多情,为何特地添憔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凤钗摇曳着金光,发髻上的螺状饰物分享着绿意。
轻柔的衣裳稳稳地贴合着细细的腰肢。
绿色柔和而娇嫩难以抵挡风吹,海棠花无力贪恋春天的睡眠。
她有如同水一样清澈的精神和胆识,对春天却感到有些畏惧。
回忆那曲霓裳正是过去的美好时光。
五陵的年轻人们本来就很深情,为什么要特意去增添他们的苦恼呢。
去完善
释义
1. 钗凤:妇女头饰。这里借指女子。
2. 髻螺:一种妇女的发髻。螺,古代的一种发髻。
3. 铢衣:极为轻薄的衣物。铢,极轻。
4. 宫腰:古代审美观念认为腰部纤细为美。
5. 绿柔红小:比喻花朵娇柔。绿柔,指嫩叶;红小,指小花。
6. 海棠:植物名,花形美丽。
7. 剪水精神:形容女子的美貌。典出杜甫《咏笺纸》诗:“笺纸乃有此物,竟是流传世上人。持归赠君作鞋子,为我连题谢惠连。”其中提到“素练冰纨,制从剪水”,以此赞美笺纸像丝织品一样光滑细腻,是模仿水面剪取绢布制成的。后来用来赞美女子容貌美丽。
8. 霓裳一曲:指唐代舞蹈《霓裳羽衣舞》。霓裳,指《霓裳羽衣舞》曲。
9. 五陵年少:指长安附近五陵地区富有的年轻男子。五陵,西汉五个皇帝的陵墓所在地,地处长安西北,成为豪门贵族居住的地方,因此五陵也成了豪贵、少年的代名词。
去完善
赏析
《踏莎行》是南宋词人石孝友的作品,这是一首描绘美人形象的词作。词人以细腻的笔触,通过对外在形象和内在情感的双重描绘,展现了一位美人的优雅气质与柔弱情感。
首先,词人对美人的外在形象进行了详细的描述。“钗凤摇金,髻螺分翠”描绘了美人的华丽发饰,闪烁着金色的凤凰钗和翠绿的发髻相得益彰。而“铢衣稳束宫腰细”则进一步展现了美人的纤纤细腰和高贵气质。接下来的“绿柔红小不禁风,海棠无力贪春睡”则描绘了美人娇柔的身姿和风中的睡态,给人一种弱不禁风的感觉。
在描绘完美人的外在形象后,词人又通过“剪水精神,怯春情意”表达了对美人心境的观察和理解。这里的“剪水精神”指的是美人眼神中透露出的清澈与敏锐,而“怯春情意”则是形容美人因春天来临而产生的愁绪与担忧。这种内外兼美的描绘手法使得美人形象更加生动丰满。
最后,词人以“霓裳一曲当时事。五陵年少本多情,为何特地添憔悴。”收尾,揭示了这首词的主题:繁华盛世的美好事物总是短暂的,即使是多情的美人和年轻的公子也难以抵挡岁月的侵蚀,最终只能增添憔悴。整首词通过对美人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踏莎行》是南宋词人石孝友的代表作。这首词创作于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的南宋时期,当时正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南北宋”时期,政治腐朽,民生困苦,民族矛盾尖锐。
石孝友,字次仲,江西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出身书香门第。他自幼聪颖过人,博学多才,年轻时就以诗词闻名乡里。然而,他在仕途中并不得意,一生沉浮于下僚,未尝担任要职。在南宋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环境中,石孝友虽然满腹才华,却始终未能施展抱负,这使得他对现实产生了深深的失望和无奈。
在这种背景下,石孝友创作了《踏莎行》一词。通过描绘春天的美好景象,表达了他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他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春光烂漫的景色,借以寄托自己的哀思和忧国忧民之情。整首词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充满了浓厚的时代气息和个人情感色彩。
去完善